據外媒《戰區專欄》報道,中國沈陽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第六代無尾隱形戰斗機在近期試飛中首次清晰展示了其座艙蓋,引發了關于其設計意圖的廣泛討論。新曝光的圖像顯示,該機配備流線型氣泡座艙蓋,融合于機身頂部,座艙蓋長度暗示可能采用串聯雙座布局。這一發現不僅確認了該機為有人駕駛戰斗機,還為中國第六代戰機的技術雄心提供了新的線索。
自2024年12月26日沈飛六代機首次公開飛行以來,其座艙蓋因視角受限和圖像質量低下而難以辨認。最新圖像揭示了座艙蓋的流線型設計,與機身高度融合,最大限度減少雷達反射。座艙蓋的低可視性得益于其難以從地面低角度觀察,這一特性也有助于規避下方雷達探測,確保隱身性能。座艙蓋的長度引發了關于機組人數的猜測。盡管目前無法確認沈飛六代機是單座還是雙座,但其較長的座艙蓋可能容納兩名機組人員,采用串聯布局。雙座設計可能用于增強任務復雜性,如指揮無人僚機、執行網絡戰或操作先進傳感器,這與中國第六代戰機強調多任務能力的傳聞相符。
從殲-20S的出現,再到被懷疑采用并列雙座布局的成飛六代機,再到可能采用串聯雙座的沈飛六代機,中國航空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對未來空戰的理解:那就是后座作戰指揮控制員的角色無可替代。過往戰斗機的后座飛行員只是武器控制員,而如今的后座飛行員是作戰指揮控制員,承擔的控制電子戰、指揮無人機、多域信息處理,發射武器,并且指揮其他作戰平臺的多重責任。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僅僅依賴一名飛行員是不可能做好這些工作的,就算有人工智能輔助也不行。這一點美國那邊非常尷尬,因為包括F-22、F-35在內的隱形戰斗機都沒有雙座型號,而使用F-15EX指揮忠誠僚機時,不可避免會因為自身的不了隱身成為殺傷鏈的軟肋。可以說,未來的高端空戰,很大概率不會是近距離狗斗,而沒有后座指揮控制 員才是勝負手。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體流傳的圖像顯示沈飛六代機機頭未見傳統空速管,這一細節引發熱議。空速管是測量空速的關鍵傳感器,其缺失可能意味著沈飛六代機正在測試雷達性能,以減少雷達橫截面和阻力。
可見,隨著沈飛六代機試飛頻率增加,更多細節有望在未來數月內浮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