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國際標準引領,強化基層醫療
整理 | 醫學界報道組
審核 | 馬軍教授
202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會在山東濟南盛大召開。本次指南會由CSCO與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匯聚了國內腫瘤領域的眾多知名專家,吸引了數百余位臨床腫瘤專家、數千余名腫瘤工作者共同參與。
為充分探討和解讀本次會議期間的學術內容與領域最新進展和動向,“醫學界”特邀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做客【執筆者說】欄目,為線上觀眾分享大會精彩內容與個人學術觀點。
醫學界:作為本次CSCO指南會血液系統腫瘤專場的主持人,能否請您簡單分享一下2025年CSCO血液系統腫瘤指南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磅更新?
馬軍教授
在血液淋巴系統腫瘤領域,我國早在十余年前便已制定了淋巴瘤、白血病及惡性血液病相關診療指南,針對貧血、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癥(CIT)等血液病的支持治療也形成了規范。近年來血液系統腫瘤領域發展突飛猛進,既往被視為“不治之癥”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已逐步轉變為可治愈的疾病,部分亞型可實現較高治愈率。隨著醫學進展的日新月異,CSCO血液系統腫瘤指南每年持續更新,今年更是迎來8項血液淋巴系統腫瘤相關指南的修訂,其中淋巴瘤領域的更新尤為顯著。
當前淋巴瘤治療呈現藥物多元化發展趨勢,雙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ADC)、CAR-T細胞治療及小分子靶向藥物等新型療法不斷涌現,臨床治療方案日益精準化。目前歐美國家B細胞淋巴瘤治愈率已達70%以上,國內一線醫療中心治愈率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約60%),但全國范圍內診療水平仍存在顯著差異。2030年“健康中國”目標要求癌癥總體5年生存率提高15%,實現這一目標仍面臨嚴峻挑戰。
基于此,新版指南重點強調了新型藥物應用、限時治療策略優化、多藥聯合方案及用藥安全管理等重要議題。但需要明確的是,指南雖覆蓋70%的臨床決策依據,仍需結合區域醫療團隊經驗及個體化診療需求進行綜合判斷。未來通過持續推進規范化診療、加強基層醫院技術培訓、優化醫療資源分配,我們有望實現診療水平的整體躍升,助力更多患者獲得長期生存。
醫學界:近年來,國內創新藥物如雨后春筍般冒頭,能否請您介紹一下目前CSCO血液系統腫瘤指南中,中國原創臨床研究的納入情況如何?
馬軍教授
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中國已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出現了許多源頭創新的閃光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韓太云藥師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改寫了APL的治療格局,已成為國際的哈爾濱金標準方案;黃曉軍院士提出了被稱為“北京方案”的半相合移植技術,成為全球一半以上單倍體骨髓移植患者的首選方案;在淋巴瘤治療領域,西達本胺作為全球首個獲批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開創了復發/難治性T細胞腫瘤治療新紀元。
但中國創新藥產出仍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研發資金投入不足;二是源頭創新藥物稀缺,目前的新藥多為me-too和me-better,first-in-class創新藥較少;三是臨床研究團隊力量薄弱,與第一梯隊的美國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當前我國血液腫瘤治療領域雖迎來新藥研發的春天,但距離豐收的秋天尚有距離。臨床醫生作為轉化醫學的核心紐帶,應持續秉持“醫患一家、醫藥一家、醫政一家”三家一體的理念,推動我國創新藥從“跟跑”向“并跑”乃至“領跑”的轉變,讓血液腫瘤創新藥領域迎來豐收的秋季。
醫學界:CSCO指南強調“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能否請您分享一下,在指南制定過程中應如何平衡循證醫學證據與臨床實際需求?您是如何看待“基層可及性”對指南落地的影響?
馬軍教授
在制定臨床診療指南與專家共識過程中,我國始終遵循國際規范化標準,采用分級推薦體系精準指導臨床實踐。在藥物推薦部分,在保留國際標準治療方案的同時,進一步結合了我國醫保政策、藥物可及性等國情,既保障了指南的科學嚴謹性,又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清晰的決策路徑。此外,為適應中國醫療實際需求,指南編制特別強調實用性與便捷性,CSCO創新推出口袋版指南,讓臨床醫生們可快速查閱關鍵信息,顯著提升指南使用效率。
指南的終極價值體現在臨床轉化效果。CSCO指南的制定始終堅持“國際進展,中國可及”的核心理念,未來CSCO以及各個省的專委會將持續組織臨床專家進行指南的解讀和巡講,推進指南進一步落地及普及。
醫學界:針對我國血液系統腫瘤患者的特點,您覺得目前臨床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難?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優化?
馬軍教授
從1917年國內第一個普通內科建立,開始接收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從無到有,從極落后到先進,中國血液學發展歷經百年積淀,形成了獨特的學科傳承脈絡。在學科發展進程中,我們始終秉持“學術無國界,醫者有仁心”的理念。雖然我國在部分治療技術上已實現與國際并跑,但原始創新藥物研發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頸。當前血液疾病治療正呈現雙軌并行態勢:一方面通過多中心臨床研究完善治療路徑標準化,另一方面運用基因檢測、分子分型等技術實現個體化方案定制。這要求我們必須構建規范化診療體系作為基石,在確保基礎治療質量的前提下推進精準醫療。
面對未來挑戰,特別寄望于青年醫學科研工作者。中國血液腫瘤領域應延續老中青結合的傳統,中青年醫生作為主力軍,要繼承老一輩的優良作風,積極學習、勇于創新、團結協作,吸收國際、國內最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地把中國腫瘤治療推上世界先進水平。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一切為了患者”。
專家簡介
馬軍 教授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監事會監事長
亞洲臨床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白血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與繼續教育中心淋巴瘤專科建設項目專家組組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淋巴瘤專家委員會護理學組名譽顧問
1979年赴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留學,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統的良惡性疾病的診療,特別以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譽業內。1982年在國內首先建立體外多能造血祖細胞培養體系,填補國內空白。自1983年至今應用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貫療法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無病生存率85%,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先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專著40余部,獲國家、省、市科技獎二十項。承擔國家863重大科研項目8項,省、市級科研課題25項
精彩資訊等你來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