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順口溜“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這不是開玩笑啊,但凡你去問下身邊做醫生的親戚朋友,他們給到的建議,一定是“千萬別學醫”。
我有個發小是學醫的,當年填報志愿,選了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
上大學那會,他隔三岔五就發QQ跟我訴苦,說學醫是天天忙得像高三,一想到還要讀五年,想死的心都有了。
我家領導也是學醫的,我說咱們以后的孩子也學醫吧,我家領導馬上拒絕,理由是“學醫太苦了,別讓孩子遭罪了吧”。
雖然學醫被行內人各種勸離,但每年報考醫學院校的分數都特別高。
比如在廣西,錄取分數最高的,不是廣西大學,而是廣西醫科大學,高考分數能上西大,但不一定能上廣西醫科大。
學醫真的就像圍墻,里面的人喊你別進來,外面的人擠破頭想往里沖。
02
那學醫,到底好,還是不好呢?
這樣說吧,現在做醫生的,確實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學醫,也確實勸人不要學醫。
但你讓他們不做醫生,那是打死不肯的。
學醫真的很辛苦很辛苦,做醫生也確實很累很累,從付出和回報看,也確實不成正比。
但,只要你做了醫生,基本上就踏進了中產階級,醫生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鎮,收入都高于當地平均水平。
關鍵是,做醫生,很少會失業,而且是越老越吃香。別人是35歲危機,醫生到35歲了,才是事業的開始。
做醫生,你想奮斗,上限很高,你可以做到領取國務院津貼的專家,你想躺平,就做個普通大夫,也是可以。
而且學醫,你身邊所有人都樂于看到你的進步,沒有人會嫉妒你,因為你越優秀,你身邊的人就越踏實,畢竟誰都有生病的時候。
能學到硬功夫,能幫助別人,能奮斗,能躺平,人人都想認識你并希望你成長。
除了學醫,天底下沒有任何一個職業有這樣的好處。
03
好了,說了學醫那么好處,那是不是人人都適合去呢?
讓不讓孩子去學醫,首先得看孩子興趣和對惡心東西的生理反應。
沒興趣,一切都是白搭。
對惡心東西的生理反應是什么意思呢?
學醫過程中,不管是大學的課程,還是日后救死扶傷,都要面對常人所看不到、接觸不到的東西。
比如解剖啊、骷顱頭啊、病變的器官啊......這些
如果看美劇《行尸走肉》看了不吐,那就踏入了學醫的最基本門檻,生理上能適應惡心的東西。
其次,學醫很苦,學習過程很漫長,學醫的孩子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高三只有一年,學醫至少是八年,本科五年加碩士三年。
如果是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還需要讀博,又得三到四年。
高中的時候,老師都說,進入大學就輕松了。
如果是學醫,進入大學才是“惡夢”的開始,你可以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學海無涯苦作舟”。
還有,學醫的人,要30歲后才開始賺錢,家庭要考慮到經濟上的支持能不能維持那么久。
上面提到了,學醫至少得學到碩士,如果是專碩,包含了規培,畢業后離賺錢不遠了。
如果是學碩或博士,畢業還得參加3年規培才能從事臨床工作。
如果一個家庭著急讓孩子賺錢,你想想孩子得讀多少年書,才能賺錢補貼家用。
一方面家里經濟壓力大,一方面學業壓力大,讓這樣的孩子去學醫,是想壓垮孩子嗎?
當然,我不否認有窮學生學醫,然后進入大醫院的。
但每個家庭都要評估下自己的實際狀況。
沒有最好的專業,只有最合適的專業。
04
如果真想學醫,建議是報考本省的醫科院校。
任何一個省份的醫科院校,在高考錄取時,在名額和錄取分數上,都是傾向于本地學生。
本地醫院也普遍更認可本省醫科院校培養出的學生。比如,廣西的孩子在外省醫科院校畢業,回廣西從醫,競爭力就沒本地學生強。
當然,對于那些超級聰明的孩子,能考上復旦、上海交大、北大、浙大等這些名校醫學院,那靠著硬本領和名校光環,可以突破地域限制。
對于普通孩子來說,你是哪個省份的人,就報考那里醫科院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