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今天一早,在美國生活的同學發來信息說:“建國跪了”。
其實當時我也看到了消息。
特朗普慫了。
一夜之間,連退三步。
資本市場如釋重負,黃金回落,全球股市開啟了報復性的反彈。
那么,昨晚到底發生了啥?
我們這就來梳理一下。
北京時間0點左右,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在摩根大通的閉門會議中放出風聲,說中美之間的高關稅是不可持續的。
貝森特稱,盡管中美之間的談判尚未開始,但關系預計將會得到緩和,并且存在達成協議的可能。
1點左右,白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特朗普正在為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奠定基礎,與中國的關系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此外,白宮表示,特朗普不會挑戰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而是會繼續維持現有的金融秩序。
5點左右,特朗普本人親口確認,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不會維持在當前水平(145%),“它會大幅下降,但也不會降至零”,同時特朗普有信心“中國將對最終的關稅稅率感到非常滿意”。
除此之外,特朗普還表示,盡管自己對美聯儲未能及時降息感到不滿,但自己“無意解除鮑威爾職務”。
至此,從財長放風,到白宮發聲,再到特朗普親口確認,在層層推進的消息傳遞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三個轉變:
1.中美之間的高關稅狀態要變了。
高關稅對雙方都是巨大的傷害,但毫無疑問,現在是美國先頂不住了。
在6月9號的那篇文章中(),我們就分析過,中國生產的生活用品占全世界的25%(2023年數據),這還是不包括轉口貿易的。
如果沒有中國源源不斷地把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賣到美國,美國光拿著那些綠色的紙,怎么保障老百姓的日常需求?
我覺得美國做不到。
所以當時我說,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才半個月時間,特朗普就轉向了。
根據沃爾瑪的數據,他們每年從中國采購的商品約占其全球采購總量的60%。
這么大的缺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從別的地方補上。
4月21日,特朗普和美國三大零售巨頭的CEO進行了碰面;
4月22日,特朗普認慫。
這就叫“形勢比人強”。
2.特朗普想要換掉鮑威爾的計劃泡湯了。
因為債臺高筑,加上股票市場動蕩,特朗普一直希望美聯儲盡快降息。
這樣一來是有助于穩住市場,二來可以降低國債的利息支出。
但美聯儲判斷是否降息,主要跟蹤的是3個指標:通脹、就業率以及GDP。
在關稅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美國即將面臨巨大的通脹壓力。
美國的通脹現在還沒上天,那是因為還有庫存(庫存不足的商品價格已經上天了,比如雞蛋,都已經開始從墨西哥走私了)。
但是,3個月以后呢,半年以后呢?
等沃爾瑪這些零售巨頭們的庫存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之后,(假設關稅不降的情況下)你怎么可能不漲價?
所以,站在美聯儲的角度,現在壓根就沒法降息。
因為美國真正難熬的日子還在后面。
為了逼迫美聯儲降息,特朗普此前一直炒作要換掉鮑威爾。
那他為什么突然轉向了?
還是那句話——形勢比人強。
特朗普對鮑威爾越強硬,市場就越擔心。
4月21號,直接來了個股債匯三殺。
當天,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2.48%,納斯達克指數跌2.55%,標普500指數跌2.36%;
美元指數盤中跌破98關口,最低觸及97.91,創2022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
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升至4.41%,30年期升至4.92%,長期美債遭拋售導致收益率曲線陡峭化。
特朗普這人吧,給我的感覺和三國時期的袁紹比較像:色厲內荏,干大事而惜身。
真到了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他該認慫就認慫。
4月22日,即股債匯三殺之后的第二天,特朗普就改口說“無意換掉鮑威爾”。
3.市場信心穩下來了。
如果特朗普真的換掉了鮑威爾,那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美元的信譽將進一步崩塌。
而美元一旦崩了,其他的貨幣暫時也頂不上美元的位置,那就只有黃金了。
最近黃金瘋漲,有很大程度就是在對沖美元信譽下降甚至是崩塌的風險。
而隨著特朗普對鮑威爾服軟(更確切的說是對市場服軟,而不是鮑威爾這個人),至少可以表明,特朗普政府還是在意美元信譽和現有金融秩序的。
這給全球的資本市場提供了信心。
尤其是中美關系的緩和,無論是對中國,對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只是,以特朗普的尿性,中美之間的談判不可能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而且一旦美國國內的形勢有所好轉,特朗普也隨時都可能再度變卦。
回想一下2018年的那場貿易戰,當時特朗普親自帶隊來北京談判,雙方還發布了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宣布暫停互相加征關稅,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分歧。
結果呢,特朗普回去之后覺得自己贏少了,又翻臉不認人了。
僅僅10天后(2018年5月19日中美發布聯合聲明,同年5月29日特朗普對中國加征關稅),特朗普宣布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
這就是特朗普。
說好的事情可以隨時反悔,毫無信譽可言。
所以,對于我們來說,不能因為特朗普認慫就放松警惕。
當下還是要繼續做好我們手頭的事,尤其是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方面,我覺得這次貿易戰反而提供了一個倒逼我們進行改革的契機。
過去特朗普總是抱怨,說美國在和中國的貿易中吃了大虧,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
中國人太卷,太勤勞了,夜以繼日地工作,讓全世界可以用一個很低的價格買到優質的中國商品,然后我們自己只留下了微薄的利潤,掙一分辛苦錢。
根據OECD公布的數據,中國人的年平均工作時間是2450小時,遠超OECD國家1770小時的平均水平,幾乎快到德國的兩倍了。
中國人為什么要工作得那么辛苦?
我們為什么不能少生產一點?
把勞動法落實好,把利潤提上來,把勞動者的工資提高點難道不好嗎?
一味地卷價格、卷生產是沒有出路的。
典型的就像光伏,我們把所有的外國競爭者都卷死了,也把自己的利潤卷沒了,到頭來還要被歐美進行反傾銷調查。
減少產量,保障勞動者權利,提高產業利潤,讓老百姓有體面的收入,讓大家有正常的休假時間(注意,我這里用了“正常”,而不是更多)……
當一部分老百姓有了錢,有了時間,他們才會去消費,從而帶動服務業的發展,進而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工作崗位,惠及更多的人。
在我看來,這才是社會往良性發展的正確方向。
你再看看這些年,“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口號喊得震天響,為什么到了落地的時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老百姓沒錢,也沒時間啊,你說怎么去消費?
希望這一次貿易戰可以倒逼我們實現內部改革,破除過度重視生產的思維慣性。
督促各行各業進行有序的競爭,讓企業有更多的利潤,讓勞動者獲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多的休假時間,讓老百姓過上體面的生活。
如此,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