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時代。作為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的分裂改變了中原的大勢,為秦國東出掃清了障礙。若是歷史重寫,晉國維持統一,秦國是否還有機會一統天下呢。
晉國位于秦國東部,其核心區域(今山西)與秦國僅隔黃河相望。晉國若統一,可依托函谷關、潼關等險要地形,形成對秦國的戰略壓制。春秋時期,晉國已通過多次戰爭(崤山之戰)迫使秦國“終身不敢東出”。戰國初期,魏國(繼承晉國衣缽)更是奪取河西之地,將秦軍壓制于洛水以西,甚至迫使其遷都避戰。
秦國無法突破晉國封鎖,難以進入中原獲取先進技術和人才。晉國占據中原核心地帶,掌控黃河中游農業區,經濟與軍事潛力遠超秦國。
若晉國未分裂,其軍力將是韓、趙、魏三國的總和。戰國時期,三晉總人口約800萬(秦國僅400萬),兵力遠超秦國。魏武卒(魏國重步兵)曾以5萬精兵大破50萬秦軍,趙邊騎(趙國騎兵)則在邯鄲之戰中逼退秦軍六百里。晉國若是存在,整合這些力量,秦軍難以匹敵。
長平之戰中,秦國傾全國之力才險勝三晉之一的趙國。晉國要是還在,多線作戰能力將大幅提升。趙國可從北線河套地區聯合義渠國攻秦,魏國從河西施壓,韓國則威脅漢中地區,形成三面夾擊之勢。秦軍即便有函谷關天險,也難以抵御持續消耗。
秦國的宰輔大臣商鞅(衛國)、張儀(魏國)、范雎(魏國)、李斯(楚國)等核心人物,均來自三晉或受其文化影響。晉國的強大可以從戰國時期的三晉聯盟看出來,三晉聯盟鼎盛時期(魏文侯至魏武侯初期),以魏國為核心,韓、趙為兩翼,發動了一系列震撼諸侯的戰役:
聯盟向北擊潰匈奴,設立上郡(今陜西榆林),將勢力延伸至草原邊緣,為中原政權首次系統性對抗游牧勢力。
魏國主導下,聯盟越過黃河修筑少梁城(今陜西韓城),切斷秦國東進通道,迫使秦人退守關中。
聯軍攻占平陰(今山東平陰),突破齊長城防線,直接促成“田氏代齊”事件,動搖齊國政權根基。
南下奪取楚國北部重鎮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楚國收縮至淮河流域,喪失中原影響力。
聯合剿滅中山國(今河北定州),俘虜宋國君主,吞并周王室與衛、鄭領土,勢力范圍遠超晉文公時代。
盡管戰功赫赫,三晉聯盟的崩潰是必然
三國領土如拼圖般糾纏,魏國飛地橫跨韓趙,韓國被趙三面包圍,趙國腹地嵌入中山國,形成“互為人質”的脆弱平衡。
趙、韓、魏分別與7至8國接壤,擴張時極易遭盟友背刺。趙國攻中山時,常因燕、齊策動中山反叛而腹背受敵。魏國憑借盟主的地位獨吞擴張紅利,遠征中山(本屬趙國勢力范圍)引發趙韓不滿。三晉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導致了解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