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今天,來自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核電安全監管司、輻射源安全監管司的三位司長同時亮相該部發布會,如此重磅的“發布配置”,是為向公眾詳細解讀“核”問題。
“核安全是核事業發展的生命線。”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李治國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國專門的核安全監管機構成立于1984年,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對標國際起步,進入到新時代以后實現跨越提升,目前已建立一套有效的核安全監管模式。
李治國介紹,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下設三個司,統籌協調和行政審批,今天三位司長均來到發布會現場。核安全監管體系還包括,常駐一線現場的6個監督站,多個專業支持機構,核安全專家委員會,以及省市縣的專門機構人員,從中央到地方,層層筑牢監管防線。
4月23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攝
近期地震等極端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侯英東表示,“核電廠的安全是有保證的”。
侯英東說,核電廠是抗震設防要求極高的工程項目,在核電廠的選址、設計和運行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并配置相應的防護和管理措施。一般情況下,核電廠暴雨災害防護設計基準是超過萬年一遇的“可能最大降水”,河流洪水災害防護設計基準是超過萬年一遇“可能最大洪水”等。
在核設施正常運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放射性廢物。對此,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劉璐解釋道,2022年7月,我國在西北戈壁灘上建成龍和處置場建成,規劃容量達到百萬立方米,可以滿足我國上百臺核電機組運行百年產生的低水平放射性固體廢物的處置需求。
針對高水平放射性物質,劉璐介紹,部分核電基地也已建成多個貯存設施,可以滿足貯存需要。我國正在開展商用后處理廠的論證,高水平放射性物質的深地質處置研究也已進入地下實驗室建設階段。“生態環境部實施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直到未來處置設施關閉后還要進行安全監護,確保高放廢物的長期安全性,絕不增加子孫后代的負擔。”劉璐說。
談及公眾擔心的輻射問題,李治國進行了“現場科普”?!捌鋵嵼椛錈o處不在,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分布在生活每個角落,日常環境中的土壤、空氣、食物和水都有一定的輻射,我們的身體里也有鉀40等放射性元素。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放射源‘。”李治國說,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
李治國介紹,一個人一年接受的天然輻射,累積下來約3個毫希沃特(輻射劑量單位),而100毫希沃特以下的輻射,在醫學上觀察不到對健康的損害。比如,乘飛機從北京到上海的輻射量約0.004毫希沃特,醫院接受一次胸部X光檢查的輻射量約0.05毫希沃特,這些距離影響健康的量都還很遠。
有網絡視頻顯示,有人拿著手持式儀器到海邊測輻射。也有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某城市輻射超過100。李治國一一進行了解釋,他表示,手持儀器檢測輻射不規范不科學,而所謂100的計量單位是納戈瑞,遠低于毫希沃特這一量級,不會造成健康影響。
李治國表示,我國已形成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和重點核設施周邊輻射監督性監測網絡,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邊境口岸、核設施周邊以及其他重要邊境地區。多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
“科學理性是守護健康的盾牌。”李治國說,公眾如對輻射環境有疑問,可咨詢專業機構,比如國家核安全局官網的局長信箱,以及各省生態環境部門的專業輻射環境管理機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