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從深圳出發(fā),像急行軍一樣匆匆之旅,沿東南海岸線達(dá)長三角,轉(zhuǎn)了幾個地方。4月18日自鎮(zhèn)江返回深圳。
今天是4月23日,在深圳這5天像是過了一天,實在是快。而在外旅行那10天,仿佛過了一個月。時間因為人的速度與環(huán)境的變化,使得人的感受隨之而變。怪不得科學(xué)家說,如果達(dá)到光速,時間就會靜止。
我擔(dān)心再過幾天就把這種感受忘記,便在今天記錄下來。年齡越大,記性越差。
這10天之旅,我先后去了泉州、溫州、麗水、金華、義烏、湖州、蘇州、揚州、高郵、寶應(yīng)、鎮(zhèn)江。雖說行程特別緊湊,在一個城市也就待了一天,有的甚至是半天,所去的景點每個城市平均就兩個地方,談不上深度游,但感受卻各不相同。而我所欲,就是這種感受。
從泉州站下車后直奔清源山風(fēng)景區(qū),也就是在山中攀爬行走過程,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是什么。而后的城市之旅,也都進(jìn)一步確定了這種意義所在,當(dāng)然這只是于我自己而言,與他人無關(guān)。
見天地
人生于天地間,某種意義上講與花草魚蟲甚至細(xì)菌病毒并無二異,都是一種生物因子。倘若再以更大的視角去看,與塵埃也沒什么區(qū)別。
把銀河系看成是一個巨人或者一種神,人看一粒沙一顆塵,可不就是銀河系看一個人一樣么?這人在銀河系的眼中可能也如同一種細(xì)菌或病毒體。
不過,在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中,造物主賦予了人類太多功能。用眼看世界,用耳聽聲音,用鼻聞氣味,用舌嘗滋味,用膚感受冷熱干濕等,還有更重要的一項——用腦去思考用意識去體會、悟。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fēng)景,杜甫說“造化鐘神秀”。造物主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自然景觀處處不同,不同的景觀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帶給人各不相同的感受,不同感受又給人不同的想法,不同想法又促使人有不同的行為,一系列連鎖反應(yīng)讓人不斷去完善自己。
故而,見天地的過程,也是完善自己的過程。去旅行,去見不同的天地,去完善自己。
見眾生
人是社會關(guān)系中的人,離開社會關(guān)系,人不能叫人,只是一種會動的生物。人弱孤單單一個不與其他人交流,作為人的屬性也就會越來越淡化。所以,人要常出去走,到人群中去,到市井中去,到人間煙火中去。
見眾生不一定是要跟每個人都打交道,也不一定要用語言去交流。哪怕是你到一個地方,用眼去觀察人們的喜怒哀樂,人們的一舉一動,人們的生活習(xí)俗,都是見眾生的方式。甚至你到某地去品嘗當(dāng)?shù)孛朗常⒂^著名建筑名人故居古跡名勝,都是見眾生。
人只有在看他人的時候,同時看自己,才能有所反思。倘若我也在那個時期,處于那樣的事件之中,我會有何種反應(yīng)和行為?亦如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倘若圣人處于此境地,圣人將是各種心態(tài),如何處之?
見眾生的過程,也是體悟之旅,亦是完善自己之道。
見自己
見了自然景物,感受了風(fēng)土人情,聽聞了故事,品嘗了美食。你可以只停留在這樣的層面,哪怕人們覺得這樣很淺,卻一樣能夠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有人說旅行就是為了放松心情,有人說旅行就是為了休息一下,也有人說旅行是為了看未知的事物。人們的目的各有不同,但作用都是一樣的,都能夠見到本真的自己。
這個過程中,有可能是一朵花、一棵樹,有可能是一個人,有可能是一座建筑,會引發(fā)你的感慨。“這花兒真美”、“這樹可真大啊1500年呢”、“這個人真好玩真有意思,你看他的表演”、“這廟宇真莊嚴(yán)”……
凡人所見,都能觸發(fā)心中所想,人一旦有了這個“想”,就會生出一種“念”,人的念想一出來,本真的自我因觸動就會發(fā)生微妙之變化。
所以,旅行的過程也是見自己的過程,成就自我的過程。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每一次旅行都會讓人的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得以豐富。你可以從固有的機械化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中短暫解脫出來,哪怕并不經(jīng)常,也會有很大好處。在機械化的日復(fù)一日的工作或生活中,時間流逝是飛速的,只有不同的事物才會讓人記憶深刻,時光會隨之慢下來。
這又讓我想起木心的《從前慢》中寫道: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