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眾多賽道中,生物醫藥科技指數一向都是那個自帶“長牛基因”的賽道。以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為例,Wind數據顯示,該指數自基日(1993/11/01-2025/04/21)以來,總回報達到1854.26%(截至4月21日)。
視線聚焦到A股,盡管過去幾年受政策調整、行業周期影響,國內生物醫藥指數連續四年收跌,但也在低迷中悄悄孕育著一場“硬核反轉”——全球第二的在研新藥管線、政策層對創新藥的戰略定位升級、科創板硬核企業的集群式崛起,正讓這個賽道重新聚焦資本目光。
參考納斯達克生物指數漫長的上漲周期,拉長時間看,A股生物醫藥指數的回調或許就是一次布局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科技行業的專業性比較強,普通人如果沒有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很難做到精通相關領域的股票分析。
那么,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在復雜的行業分化中精準捕捉機遇?個人建議,通過指數基金或者ETF產品投資醫藥行業或生物科技行業指數是散戶投資者的最佳選擇,讓專業機構為你篩選賽道龍頭,在行業周期底部搶占成長先機,一鍵布局科創板生物醫藥“硬資產”。
近期,正在發行的華夏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ETF(場內簡稱:科創醫藥ETF基金,交易代碼:588130,認購代碼:588133)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行業筑底反轉:行業空間、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下的“戴維斯雙擊”前夜
(一)行業空間:萬億級藍海待開拓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在2023-2028年將會以約6.4%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2028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億元,不難想象,行業內會催生出多家市值較大的生物醫藥公司。
未來十年將因三大趨勢擴容:
老齡化加速: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30年將超20%,慢性病治療、腫瘤用藥等創新藥需求爆發;
消費升級:人均醫療支出從2020年4120元增至2023年5210元,年增速9.8%,未來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消費占比提升;
國際化突圍:中國藥企2023年海外營收占比18%,目標2030年達30%,僅ADC藥物海外授權交易金額2024年已超50億美元。
(二)政策出清尾聲:利空出盡是利好,行業邏輯悄然重構
過去四年,生物醫藥指數在申萬行業中排名墊底,2021-2024年分別下跌5.73%、20.34%、7.05%、14.33%,集采降價、醫保控費等政策如同“大浪淘沙”,讓行業經歷深度調整。但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政策“陣痛”背后是行業格局的重塑。
集采倒逼創新:第十輪國采平均降幅超70%,仿制藥市場進入完全競爭,醫保資金正加速向創新藥傾斜。2024年《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創新藥“新質生產力”定位,DRGs政策對創新藥豁免支付,相當于給創新藥企戴上“政策護身符”。
支付體系破局:國家醫保局計劃推出丙類藥品目錄,“基本醫保+商保”協同模式將為CAR-T細胞治療、基因療法等高價創新藥打開支付通道。數據顯示,2023年商業健康險藥品納入數量中,腫瘤創新藥達246種,海外藥161種,罕見病藥34種,商保支付占比持續提升,破解創新藥“價高難及”的痛點。
(三)技術突破:中國生物醫藥從“跟跑”到“并跑”的質變
在研發實力上,中國早已不是“追趕者”:截至2024年8月,全球在研新藥管線5380個,中國以1762個FIC(全球首創新藥)管線位居全球第二,TOP1和TOP3研發進度新藥占比達25%和43%,在PD-1抑制劑、ADC抗體偶聯藥物等熱門賽道,中國企業臨床試驗數量全球占比超30%。
這種質變帶來的是產業資本的回流:2025年1月醫療健康產業融資53.04億元,環比增長14.11%,科創板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證監會“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打通融資通道,讓創新藥企“不差錢”,研發投入強度普遍超20%,遠超傳統藥企8%-10%的水平。
(四)業績與估值雙底:黃金布局窗口顯現
從財務數據看,當前行業筑底特征明顯:2024年Q3,化學制劑、醫療耗材等子行業營收增速轉正,血液制品、線下藥店營收增速分別達0.84%和7.18%,結束連續兩年負增長。
估值層面更具吸引力——截至2024年年底,醫藥生物PE(TTM)25-35倍,處于近十年底部區間。
綜上所述,2024年以來,醫藥生物行業在經歷較長的出清時間、出現積極變化和三重底部區間共振之下,是作為新質生產力資產的較好選擇之一。進入2025年,政策支持落地、新型支付方式突破、業績與估值修復等有利因素有望陸續兌現。
二、科創板生物醫藥:聚焦“硬科技”的 “小而美”軍團,彈性大
(一)科創板為何是生物醫藥“尖子班”?
科創板設立初衷就是為“硬科技”企業量身定制,生物醫藥板塊更是其中的 “王牌軍團”:
準入門檻高:科創板要求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生物醫藥企業平均研發投入超10億元,研發人員占比45%,是主板醫藥企業的2倍。
稀缺性溢價: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中,60%專注創新藥研發,30%布局高端醫療器械,涵蓋ADC、mRNA疫苗、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這些賽道在主板醫藥指數中占比不足20%,是真正的“增量賽道”。
盈利能力更強:數據顯示,截止2024三季度,科創生物指數成分股銷售整體毛利率為68.79%,大幅領先于中證醫療、CS創新藥以及300醫藥的48.48%、35.65%和32.21%,與科創板單一領域細分龍頭特征相匹配。
國際化舞臺: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海外授權交易占比達45%,出海能力遠超主板企業。證監會“科創板八條”明確優先支持“新質生產力”企業,生物醫藥再迎政策紅利。
(二)科創生物指數成分股拆解:50只龍頭的“創新力圖譜”
科創生物指數(000683)精選科創板生物醫藥龍頭,呈現幾大特點:
賽道聚焦:創新醫療器械(40.6%)、化學制藥(34.4%)、生物制品(17%)合計占比92%;高端領域是主要構成:制劑、設備、耗材及生物制品等需要高投入、長研發周期的高端醫療技術領域占比達78.8%,在醫療服務、醫藥流通等子方向相較醫藥行業整體占比顯著降低。
龍頭云集:聯影醫療(權重9.23%):國產高端影像設備霸主,PET/CT市占率全球第三;百濟神州(權重7.18%):全球抗癌藥領軍企業,研發投入常年超百億;惠泰醫療(權重5.45%):電生理國產替代先鋒,三維手術量三年增長5倍等;
小而美特質:截至2025年3月3日,80%成分股市值低于200億,彈性十足,澤璟制藥(權重3.98%)等小市值企業成長空間廣闊。
研發強度碾壓同行:科創生物指數成分股研發費用率均值33.86%,遠超滬深300醫藥的7.2%。
三、華夏基金“指數專家”護航:被動投資的“降維打擊”優勢
投資科創生物,為什么個人建議選擇華夏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ETF(交易代碼:588130,認購代碼:588133),這里不妨用數據說話:
(一)規模領跑,穩居行業首位
截至2024年底華夏基金權益ETF管理規模超6500億元,年均規模連續20年穩居行業第一,連續8年獲評“被動投資金牛基金公司”,以絕對規模優勢與長期穩定表現,確立了在指數業務領域的龍頭地位。
(二)產品多元,構建完整生態
華夏基金打造了從中國到全球的指數產品譜系,2024年新發ETF涵蓋可消費、信息技術、醫藥、港股等多領域,同時通過主動管理賦能產品創設,覆蓋紅利、Smart Beta、周期、科技等多種策略,以及大盤、中小盤、科創板/創業板特定板塊等。產品類型豐富多樣,全面覆蓋核心寬基、熱點行業/主題、商品、境內外市場、策略指數等,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選擇,構建起完整的指數投資生態。
(三)團隊強勁,投研實力雄厚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成立于2005年,是業內最早成立的獨立數量投資團隊之一。團隊由30多位具有多年豐富經驗的海內外專業投資經理及專職研究人員組成,如擬任基金經理魯亞運先生(經濟學碩士,具備豐富從業經歷),以及徐猛等一批資深專業人士,他們憑借深厚的專業素養與實戰經驗,為指數業務提供了堅實的投研支撐,確保在指數投資管理、策略研發等方面具備領先優勢。
(四)服務與策略雙優,賦能投資者
據悉,華夏基金構建以投資者為中心的“研究+服務+策略”能力體系。服務上,全面覆蓋機構、券商、個人、私募等各類客群,提供差異化支持,如為機構客戶提供專業ETF策略,為個人客戶提供權威ETF業務研究等。策略上,通過專業團隊協同,提供全市場、可視化、多維度的指數數據與投資策略,助力投資者精準決策。同時,舉辦年度指數大會等活動,增強投資者互動與教育,進一步提升投資者體驗,引領國內指數化投資范式變革。
(五)交易成本與便利性
相較于主動管理基金1.5%的年管理費,該ETF管理費僅0.5%,托管費0.1%,每年節省1%的成本,長期持有優勢顯著。
同時,ETF可實時交易,避免開放式基金的申購贖回滯后,尤其適合把握行業輪動機會。對于普通投資者,無需研究多家醫藥企業,一鍵買入即相當于持有“科創板生物醫藥龍頭組合”,分散個股黑天鵝風險(如研發失敗、政策踩雷)。
結語:在生物醫藥“硬科技”賽道定投未來
站在2025年的起點,生物醫藥行業正上演“冰與火之歌”:傳統仿制藥企業加速出清,科創板硬核企業逆勢崛起。
華夏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ETF(交易代碼:588130,認購代碼:588133) 的出現,讓普通投資者擁有了一把“金鑰匙”——無需精通復雜的醫藥研發管線,無需擔憂個股踩雷,通過指數投資分享行業成長紅利。
對于生物醫藥“硬資產”而言,政策東風已至,技術突破已來,估值洼地已現。當行業周期與資本周期共振,當科創板硬核企業與華夏基金專業管理相遇,或許這就是你布局十年一遇黃金賽道的最佳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