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中國成功試射非核氫彈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
【非核氫彈相關報道截圖】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研究人員在一次試驗中,在未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況下,引發了劇烈的化學連鎖反應。通過爆炸產生的強沖擊,促使氫化鎂形成“鏈式反應”,釋放出能量形成溫度高達1000℃的巨大火球,并持續燃燒超過2秒,其能量強度是TNT炸藥的15倍以上。
關于這種非核氫彈的真實威力,網絡上眾說紛紜。有觀點認為,其破壞力已接近戰術核武;也有人稱所謂的非核氫彈就是港媒用來吸引關注的噱頭,其真實威力與普通的炸藥差不多。到底誰真是假,目前還無法得出一個確切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則消息引起了臺島內的高度緊張。
在非核氫彈的相關消息傳出后,臺灣媒體立刻坐不住了。臺媒《聯合報》撰文,稱這種武器“正是為了在城市戰中打擊臺灣地區防御、瓦解抵抗意志”,尤其點名臺北這類高樓林立、地下空間復雜的城市將成為重點目標。
雖然臺媒沒有明說,但弦外之音已經非常明顯:一旦意外,解放軍手中的這類新型武器將對臺灣現有防御體系構成碾壓式打擊。屆時,民進黨當局只剩投降一條路可走。
事實上,臺軍長期以來將“地下堡壘”建設作為抗衡大陸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以武拒統”的戰略指導下,島內地下指揮中心、通訊節點、彈藥庫等隱蔽設施層出不窮,妄圖在戰時通過藏匿和分散部署來拖延時間、保存實力。
【臺軍將重心放在了建造“地下堡壘”上】
然而,這些苦心孤詣的準備,如今已顯得蒼白無力。隨著解放軍打擊手段的持續演進,不論是高精度鉆地彈、非核氫彈,還是電磁壓制與無人化打擊系統,早已為摧毀臺軍所謂“戰略縱深”提供了成體系的“組合拳”。
尤其是以高超音速導彈為核心的新型平臺,其具備超遠距離、極高速和不可預測性,使得臺軍傳統的攔截防御體系幾近無效。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打擊并不僅限于物理層面的毀滅,更是心理層面上的震懾。非核氫彈這類武器的出現,本質上是在向島內傳遞一個信號:中國大陸不僅有能力解決臺海問題,而且具備“多手段、多梯次、全覆蓋”的一體化戰略打擊能力。
也正因此,臺媒會將這場試驗等同于“只剩投降一條路可走”的結局。這種說法雖然帶有一定情緒色彩,但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島內對當前兩岸軍事力量對比的深切焦慮。
根據公開資料,解放軍目前已形成由東風-17、鷹擊-21等高超音速導彈組成的遠程打擊體系,同時還配備了包括殲-20、殲-16D、轟-6K在內的高性能空天作戰力量,此外還有052D、055型驅逐艦及“福建艦”航母這樣的海上作戰平臺。
而臺軍方面,除了幾型服役年限超過三十年的老舊戰機和“愛國者-3”防空系統之外,幾乎無其他像樣的高端作戰力量可言。
【臺軍戰力與解放軍相差甚遠】
不僅如此,在指揮鏈路、實戰演練、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解放軍也已全面超越。比如近期多次開展的“聯合火力打擊”演練中,海陸空天電多維作戰力量協同作戰,戰場聯動反應時間控制在分鐘級別,已具備在短時間內對重點區域實施癱瘓式打擊的能力。
而臺軍在模擬實戰演練中的表現卻屢屢“翻車”,甚至連最基本的戰時通信協調都存在嚴重短板。種種跡象表明,所謂“防守作戰”,更多是民進黨當局對內宣傳的心理安慰罷了。
當前,民進黨當局仍幻想依靠外部力量來“撐腰壯膽”。然而,從烏克蘭沖突到中東沖突,世界已經清楚地看到:外部力量的“支持”從來都不會是無條件的,更不會以犧牲自身利益來滿足盟友幻想。對于“臺獨”勢力而言,繼續抱有幻想,只會走上更加危險的道路。
因此,無論非核氫彈的威力是否“神乎其神”,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是大陸軍事技術的持續突破,是解放軍快速適應未來戰場的新象征。
它是一聲警告,更是一份忠告:祖國統一是十四億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徑都注定失敗。
別再幻想與歷史對抗,也別再妄圖玩火自焚。若仍執迷不悟,未來就不僅僅是“投降一條路可走”,而是連選擇投降的機會都將不復存在。
解放軍不打無準備之仗,祖國不會容忍分裂者逍遙法外。非核氫彈不過是眾多利器中的一枚,而我們的意志、能力與決心,才是“臺獨”勢力真正應該懼怕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