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流年:在書法里遇見生命的無限可能
--史詩老師《書法實踐的感悟與習作點評》講座中的藝術人生啟示錄
作者/孫樹恒
題記:4月23日上午,一場旨在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會員書法藝術水平的書法專題講座在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呼和浩特培訓基地拉開帷幕。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與呼和浩特市老年書畫學會聯(lián)合主辦,由我會高級研究員兼教學培訓部部長朱廣正主持,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史詩作為主講人,以《書法實踐的感悟與習作點評》為主題, 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書法文化盛宴。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會長逯志強、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志強、副會長王登雷、華孚君,呼和浩特市老年書畫學會名譽會長劉香蕓、會長齊國棟、副會長趙靈恩、張雙旺等我會和培訓基地會員及書畫愛好者110 多人參加了講座。
史詩。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書畫院第十六屆理事,內蒙古政協(xié)書畫院院士,內蒙古中華文化學院智庫特聘專家,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工作室書法家。
作品入選“首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等展覽。2024年3月在內蒙古美術館舉辦《翰墨桃李情——史詩師生作品展》
一、書法如人生:在筆墨起落中修煉心性
(一)命運的轉折:從“史學工”到“史詩”的自我重塑
1980年,當20歲的“史學工”在代課教師報名表上寫下新名字“史詩”時,他未曾想到,這個帶著初生牛犢之勇的決定,竟成為命運的轉折點。父親賦予的原名“學工”,承載著工人階級的樸素期待,而“史詩”二字的誕生,卻源于新華字典里一夜的苦尋——既是對平庸命運的不甘,更是對藝術人生的鄭重宣誓。這一改名之舉,恰似書法創(chuàng)作中“破筆立骨”的關鍵轉折:放棄規(guī)訓化的路徑,在自我命名中確立藝術人格。
此后三十年,從跪坐水泥地創(chuàng)作的《復歸于樸》入選了中書協(xié)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展覽,到64歲帶著86歲父親在內蒙古美術館辦祖孫四代書法展,他用筆墨書寫著“人定勝天”的生命傳奇,印證了書法與人生的深層關聯(lián):當筆尖觸碰宣紙的剎那,既是技藝的揮灑,更是生命態(tài)度的抉擇。
(二)挫折中的突圍:書法作為精神救贖
在史詩老師的學書生涯中,1991年是特殊的一年。那年寒冬,他在沒有書桌的出租屋里,跪伏于冰涼的水泥地上創(chuàng)作大幅作品。墨汁數次凍凝,手指僵麻到握不住筆,卻在反復皴擦中突然頓悟:書法的“枯筆破墨”之法,恰如人生在困境中的破局——越是艱難時刻,越要在枯澀中尋找力量。這種體悟,后來化作教學中的“挫折教育”:他要求學生用最廉價的毛邊紙練字,在洇墨中學會控制筆速;講解以斜求正,讓學生現場做調整,在失衡中掌握章法平衡。他常說:“書法是靈動中見真功,要在書寫中領悟玄機?!本拖袼麑⑶嗄陼r期因貧窮用報紙練字留下的褶皺、墨團,轉化為作品中獨特的“肌理美學”,人生的每道傷痕,都能在藝術中升華為獨特的印記。
(三)修身之道:在一筆一劃中修煉專注力
史詩老師的工作室里,掛著他31歲時寫的代表作《復歸于樸》。這幅作品的特殊之處在于拙樸幽深。他將書法視為“移動的禪修”,強調“中鋒行筆如君子直行,側鋒轉換似權變通達”。在指導學生時,他會讓初學者用中鋒寫“永”字八法,感受“力透紙背”的沉穩(wěn);用中鋒臨寫《曹全碑》,體會“柔美而不失骨力”的平衡。這種訓練,本質上是對心性的打磨——就像古人以“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磨礪意志,現代人在鍵盤時代重拾毛筆,實則是在碎片化信息中重建專注力的精神儀式。他的學生中,有企業(yè)高管通過臨帖學會決策時的“留白智慧”,有焦慮的年輕人在寫“心”字時領悟“臥鉤如弓,收放有度”的處世哲學。
二、文化傳承:在碑帖對話中守護文明基因
(一)經典碑帖:穿越千年的精神對話
史詩老師的教學案頭,常擺著教學用的三本字帖:《曹全碑》《顏勤禮碑》《趙孟頫膽巴碑》。他視這些碑帖為“沉默的老師”,每一次臨摹都是跨越時空的對話。比如臨《曹全碑》時,他會給學生講東漢隸書的“隸變”意義——那舒展的波磔,是篆書向楷書過渡的文明印記;臨《顏勤禮碑》時,必談顏真卿“守其正,全其節(jié)”的人格魅力,讓學生明白“字如其人”的深意。最動人的場景,是他帶著學生在博物館拓片前,用手電筒側光觀察碑刻風化痕跡:“看這處剝落,不是殘缺,是歷史的呼吸。古人用三十年刻一塊碑,我們用三分鐘臨一個字,怎能不心懷敬畏?”這種對經典的溫情與敬意,讓書法學習超越了技巧模仿,成為文明基因的主動傳承。
(二)描紅背后的文化密碼:從“學步車”到“自由行”
許多人不解,為何史詩老師堅持讓成人學生從描紅開始。在他看來,描紅不僅是技法訓練,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方式的回歸。古代蒙童習字,先讀《三字經》《千字文》,再描紅仿寫,這種“音形義”一體的學習,暗合漢字“象形會意”的本質。他曾讓學生描紅“福”字,講解其甲骨文寫法(酒壇置于祭臺),再讓學生為家人寫福字,在筆墨中傳遞“祈?!钡奈幕睦?。當學生抱怨描紅“機械”時,他會展示自己少年時期的描紅本——泛黃的宣紙上,稚嫩的筆跡旁,父親用紅筆圈出的“重心不穩(wěn)”“墨色不均”,正是傳統(tǒng)文化中“嚴師慈父”的教育傳承。這種看似陳舊的方法,實則在守護書法作為“文化活體”的傳承邏輯:先入規(guī)矩,再破方圓;先承其形,再悟其神。
(三)字外功:在多元滋養(yǎng)中豐潤文化血脈
史詩老師的“字外功”理論,本質上是對“文人書法”傳統(tǒng)的當代詮釋。他學平面設計出身,卻將芭蕾舞的“平衡感”融入章法布局,用京劇的“節(jié)奏感”處理墨色濃淡,甚至從二人臺的歌詞中提煉書法的“俚俗之美”。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為兒子婚禮創(chuàng)作的10米《弟子規(guī)》長卷:以行草書寫經典,在婚禮宴會上展示,讓傳統(tǒng)文本在當代儀式中重生。他常說:“書法的根在傳統(tǒng)文化,但養(yǎng)分要從古今中外汲取?!?通過讀詩、觀畫、體悟生活積累審美,如為雙胞胎孫子百天時特書寫了斗方作品“知足常樂”,融入隸書元素,實現“大俗即大雅”。就像他將西方構成主義的“點線面”與中國水墨畫的“黑白灰”結合,創(chuàng)造出既有傳統(tǒng)筋骨又具現代審美的作品,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技法疊加,而是文化自信的主動表達——唯有深植傳統(tǒng)土壤,才能讓創(chuàng)新之花具備持久生命力。
三、筆墨哲學:在方圓藏露中領悟做人之道
(一)中鋒與側鋒:剛柔并濟的處世智慧
“中鋒取勢,側鋒取妍”是史詩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他解釋:“中鋒如君子之剛,側鋒如智者之柔?!痹谥笇W生臨《蘭亭序》時,他會放大“之”字的不同寫法:有的中鋒行筆,如正人君子直行不阿;有的側鋒取勢,似謀士權變迂回。這種筆法的辯證,映射到做人上,便是“外圓內方”的哲學。他為醫(yī)生朋友寫“仁心”二字,中鋒寫“仁”,側鋒寫“心”,寓意“以剛正之德行醫(yī),以柔軟之心待人”。史詩老師自己的經歷,更是這種哲學的踐行:35歲放棄穩(wěn)定的展覽館設計師工作,投身書法教育,是“中鋒”般的堅定;面對市場對“狂草”的追捧,堅持以傳統(tǒng)碑帖為根基,是“側鋒”般的清醒。他說:“真正的成熟,是懂得何時該‘中鋒立骨’,何時需‘側鋒破局’。”
(二)留白與滿紙:取舍之間見格局
在點評學生作品時,史詩老師最常說的兩個詞是“疏可走馬”與“密不透風”。他認為,書法的留白不是空白,而是“無畫處皆成妙境”;滿紙布局不是擁擠,而是“密處須得勢,疏處亦傳神”。這種章法觀,暗合中國哲學的“陰陽相生”。他曾為一位企業(yè)家學生題寫“舍得”,故意將“舍”字右半留白,“得”字左半加密,解釋道:“舍去的空間,是為了得的分量;加密的筆觸,是為了舍的決心?!痹谏钪校`行著這種“留白美學”:拒絕商業(yè)應酬,卻愿花三小時為學生修改一幅小品;不追求展廳顯赫位置,卻帶領學生深入到社區(qū)寫春聯(lián)送?!案!保屍胀ㄈ藚⑴c書法。他說:“人生最難得的,是知道該在何處留白,又在何處深耕。”
(三)落款的謙卑:在低調處見境界
針對畫畫老師“落款畏難”的問題,史詩老師提出“落款如配角”理論:“主角要立得住,配角要襯得好。”他要求學生落款時字體小于主體字三分之一,位置低于主體字黃金分割點,這種“謙卑”的處理,實則是對“主次分明”的敬畏。他曾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畫家題款,故意用小楷寫于邊角,說:“我的字是為了不搶畫的風頭,就像做人,越有本事越要懂得退半步?!边@種態(tài)度,體現在他對待榮譽的方式上:64歲辦展時,將父親86歲的習作、孫子6歲的涂鴉與自己的作品并置,形成“祖孫四代書法鏈”。他說:“書法的傳承,從來不是個人的炫耀,而是在謙卑中接過前人的筆,再輕輕遞給后人?!?/p>
四、生命力的迸發(fā):在創(chuàng)作中釋放靈魂能量
(一)榜書之勇:在大字書寫中突破自我
寫30公分以上的榜書,史詩老師要求學生必須站著懸腕,“像將軍握劍,先立氣勢”。他自己創(chuàng)作50公分見方的榜書作品時的“北”字,曾反復寫廢20張余紙,最終在汗?jié)褚陆髸r頓悟:“榜書難在‘大膽落筆,細心收拾’——筆落前要敢想,筆落后要敢改?!边@種創(chuàng)作體驗,恰似生命中的重大抉擇:35歲辭去公職,成為職業(yè)書法家,面對“能否養(yǎng)家”的現實壓力,他以榜書般的魄力破局,最終贏得了巨大成功。他說:“人在安全區(qū)待久了,就像坐著寫榜書,永遠寫不出大氣象。只有站起來,放開膽,才能讓筆墨承載生命的重量。”
(二)不可重復的靈光:在偶然中捕捉生命痕跡
史詩老師最珍視的作品,是1991年用爛狼毫筆寫的《復歸于樸》,此后再難復制。他強調“有心栽花不如無心插柳”,主張創(chuàng)作時放下執(zhí)念,讓情感與技法自然融合,呼應傳統(tǒng)美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筆尖分叉意外形成的飛白,涮筆水蹭到紙上的泥點,本是“失誤”,卻成就了獨特的水墨韻味。他說:“藝術的迷人之處,在于它記錄了創(chuàng)作時的生命狀態(tài)——那年我剛搬新家,妻子懷孕,筆墨間都是對生活的熱望。”這種對“偶然”的珍視,反映出他對“生命力”的獨特理解:就像敦煌壁畫中畫工不經意的筆觸成為千古絕唱,人生最動人的時刻,往往藏在計劃之外的“失誤”里。他鼓勵學生保留習字稿,說:“每張紙上的墨漬、折痕,都是你與書法相遇的證據,比完美的作品更珍貴?!?/p>
(三)從“寫字”到“寫心”:在自由創(chuàng)作中照見自我
60歲以后,史詩老師的書法風格逐漸從“求工”轉向“求意”。他臨《圣教序》不再追求形似,而是捕捉王羲之“似欹反正”的文人風骨;寫草書時不再糾結于草法規(guī)范,而是讓筆墨隨心情起伏。這種從“技法”到“心法”的跨越,標志著他對書法本質的終極理解——當筆墨成為心靈的延伸,每一根線條都是生命力的顯影。他說:“年輕時以為書法是寫給別人看的,后來才懂,真正的書法是寫給自己的——在橫豎撇捺中,照見自己的局限與超越,脆弱與堅韌?!?/p>
五、傳承與超越:在時代變局中書寫新史詩
(一)對抗“快餐文化”:在慢書寫中守護精神純度
面對AI書法、電子字帖的沖擊,史詩老師選擇“逆流而上”。他堅持手寫教案,用紅筆在毛邊紙上逐字批注;拒絕批量生產作品,每幅字必根據書寫對象調整風格。他說:“機器可以復制字形,卻復制不了書寫時的心跳?!痹谏鐓^(qū)書法課上,他讓退休老人用毛筆給遠方的子女寫信,讓孩子用宣紙記錄零花錢開支,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對抗數字時代的情感疏離。這種堅守,本質上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捍衛(wèi)——當指尖的溫度、墨香的氤氳成為稀缺品,書法便成為守護人類精神純度的最后陣地。
(二)祖孫四代書法展:在傳承中看見文明的年輪
2024年的師生展上,史詩老師策劃的“福墻”成為文化事件:86歲父親寫的“福”字,64歲他寫的“福”字,36歲兒子寫的“福”字,6歲孫子寫的“?!?,共同組成“四世同堂?!?。觀眾觸摸著不同年齡、不同技法的筆墨,仿佛觸摸到文明傳承的年輪。他說:“書法的魅力,在于它能讓三歲孩童與百歲老人對話,讓今天的我們與千年前的書圣共鳴。”這種跨越時空的連接,在數字化時代顯得尤為珍貴——當短視頻將一切解構為碎片,書法卻以其完整的文化基因,成為串聯(lián)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三)寫給時代的宣言:每個人都是未完成的“書法作品”
在工作室的顯眼處,史詩老師掛著一幅未完成的長卷,上面寫著:“人生如書法,永遠在‘臨帖’與‘創(chuàng)作’之間。”這是他對自己的提醒,也是對時代的告白。他說:“我們臨摹古人,是為了不忘記來時的路;我們創(chuàng)作新篇,是為了讓后來者有新的帖可臨?!痹谶@個劇變的時代,書法早已超越藝術門類,成為一種文化自覺的象征——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別忘了慢下來感受筆墨的溫度;在擁抱創(chuàng)新的同時,別忘了守護傳統(tǒng)的根脈。正如史詩老師在給學生的畢業(yè)贈言中所寫:“愿你手中的筆,既能寫下千年文明的厚重,也能畫出屬于自己的生命虹彩。”
六:墨舞流年:當墨香成為生命的底色
從七八歲握筆的懵懂孩童,到65歲傳道的書壇長者,史詩老師的書法人生,是一部關于傳承、創(chuàng)新、突破與回歸的生命史詩。他用半個世紀證明:書法從來不是技藝的堆砌,而是生命能量的轉化——它讓平凡的日子有了墨香的浸潤,讓跌宕的命運有了平仄的韻律,讓古老的文明有了鮮活的載體。在這個人人都在尋找“生命意義”的時代,書法給出了它的答案:當我們拿起毛筆,寫下第一個橫畫時,便已踏上一條連接古今、照見自我的精神旅程。這旅程沒有終點,因為每個認真書寫的生命,都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對命運最美的回應。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xié)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xié)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