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多個攝像頭,4000多米封閉式皮帶廊,年產1000萬噸建材......4月21日,在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弓角灣村的一個山坡上,山東濟鋼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省級綠色礦山正在有序生產。
從中控室的大屏上,可以看到正在運轉的自動化生產線。據企業負責人姜東泉介紹,在礦山開采環節,采用一體式配有收塵裝置的潛孔鉆機、電子數碼雷管起爆的微差爆破、大型液壓挖掘機、礦山專用大型自卸式礦車等國內先進的設備和生產工藝,實現了從鉆孔、爆破到鏟、裝、運全過程的綠色化、環保化。總長4000多米的44條封閉式皮帶廊架設在礦區和園區之間,將礦石輸送到不同的生產線。同時,按照自上而下分水平開采,留設邊坡和安全平臺,礦山綜合回采率保持在 99%以上,在綠色開采和綠色生產基礎上,實現礦產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
“這兩個圓形儲料大棚,投資1500多萬元,可存各類建筑石料12萬噸,有效減少粉塵排放。”姜東泉表示,2023年又投資1000余萬元實施技術改造,以廢料石粉為原料進一步加工,生產油田鉆井泥漿材料;同時投資3850萬元,將篩分出來的含泥物料“變廢為寶”,加工成機制砂和水穩材料。
在建設綠色礦山方面,企業累計投入4000余萬元,綠化面積超14萬平方米,已栽種各類苗木2.7萬余株。開采出來的邊坡和安全平臺,隨后覆土進行綠化復墾。如今這里的礦山和園區,三季有花四季見綠,擦亮了綠色發展的底色。
在萊蕪區口鎮街道陶北村北,成片的地黃、射干、丹參等中草藥長勢正旺,新建的中草藥加工基地初具雛形。陶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常國介紹,這一帶早期采礦留下荒石灘,雖然經過填土治理,但一直是低效地,生態退化嚴重。
為破解生態修復與土地資源活化難題,在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指導下,萊蕪區多部門聯手,探索“生態修復+產業轉型”路徑,推動礦山廢棄地轉化為中草藥種植基地。
附近有宏濟堂、濟世等多個中醫藥企業,經過化驗分析土質,這里適合種植地黃、射干等藥材。當地利用試點項目資金,清除了采礦殘留物,平整場地1.83公頃,修復受損林地和耕地,恢復土地耕作層,改良土壤提升肥力,同時安裝配套滴灌網和水肥一體化設備,從安徽亳州等地采購種苗,保草藥種得上、長得好,將“廢棄地”變為“高產田”。同時,以萊蕪區陶北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機械化種植、加工、分揀、存儲,產品由藥企收購。
“去年試種了一批,經濟效益還不錯。”陶常國表示,下一步準備建大棚育苗,把藥材種成“搖錢樹”。萊蕪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機制,形成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了環境治理、資源增值與民生改善“三贏”。
建設綠色礦山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濟南市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圍繞思維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按照“能建必建,應建必建”原則,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濟南60家持證礦山企業中符合綠色礦山建設條件的52家,其中48家礦山已完成綠色礦山建設并納入綠色礦山建設名錄,大、中、小型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3%、100%、83%。下一步,濟南將持續優化提升,以打造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綠色礦山為目標,以綠色發發展探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多贏。
(大眾新聞記者 趙國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