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殷夢昊 丁超逸 蔣子怡
東方網4月23日消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來臨之際,復旦大學材料系高分子專業1985級校友李平、歷史學系1986級校友廖梅夫婦決定為母校一次性捐贈10億人民幣,支持建設復旦大學學敏高等研究院。
學敏高等研究院定位為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以交叉性、前沿性、國際化為建設宗旨,致力成為世界頂尖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復旦力量。
學敏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畢業5年以內、國際最頂尖的青年科學家,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原創突破性、技術革命性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顛覆傳統認知、解決重大難題或創建新學科范式的研究成果,推動社會跨越式發展。
復旦校友李平、廖梅夫婦也一直在尋求合適機會助力母校發展,“我們希望為學校捐助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應該是比較困難的——在學術上有挑戰性,需要花費很久時間,需要很多財力支持,但是會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我們把它當作我們的社會責任。”廖梅這樣闡釋他們在尋找的項目。
本科畢業后,李平投身商界,是寧德時代聯合創始人。廖梅則在復旦讀了十年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教授指導的第一位國內博士生。
去年11月,李平、廖梅夫婦回到母校,第一次從學校科研負責人那里聽說了學校高起點建設研究院的構想。在與裘新書記、金力校長等校領導多次深入交流討論后,校友夫婦覺得研究院的設想完全與他們的想法吻合。雙方一拍即合,李平、廖梅夫婦決定捐資10億元,支持建設復旦大學學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學校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
“學敏”這一名稱,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學術期許。李平、廖梅夫婦在闡釋其寓意時指出:“學者,治學之道;敏者,兼具勤勉與敏銳”。雙重意蘊,期待復旦人秉持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保持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學敏高等研究院已啟動人才招募工作,計劃在十年內引進近百名全球頂尖的青年學者,尤其是博士畢業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學家,不限學科和國籍。“我們將瞄準90后、95后甚至更年輕的頂尖科研人才。”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對科學充滿熱愛、具有創新潛力和跨學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勵他們交叉碰撞,打造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
對入選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將按需提供各類資源與支持,給予長周期的穩定支持,期限最長為20年,確保科研人員專注于高風險、高價值的研究項目,無需為短期問題擔憂。
學術委員會成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認為,研究院招募的科學家是有好奇心、有韌性、懂協作的年輕人。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生命力,科學的進步常常來自敢于與眾不同的思考。韌性則是另一項重要品質,要能從失敗中振作并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此外,在當今學科交叉的科學環境中,協作能力尤為重要,有效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分享、互相借鑒,是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條件。
“期待研究院能夠融合東西方學術傳統中的精華,成為全球先進科研機構的典范。讓來自全世界的不同學科的學者匯聚于此,開展深度、長周期、前瞻性的原創探索。”萊維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