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2443字,閱讀時間7分鐘
你是否也在奇怪,為什么車企都在宣揚自己的電池很安全,但大街小巷起火、自燃的電動汽車還是時有發生。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電動汽車自燃事故中72%的案例與電池熱失控直接相關,而涉事車輛中近半數宣稱“通過國標安全測試”。
割裂背后,或許就是車企精心設計的“特供電池”陷阱——實驗室里用頂級電芯通過穿刺、撞擊等極限測試,讓消費者覺得它們的電池“安全”。但量產車卻混裝了其他品牌電芯,甚至二三線品牌電芯,安全性大打折扣。
電芯是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它不等于完整的電池。簡單科普一下就是,電芯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等組件構成,是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化的核心單元。而電池則包含了電芯、電池管理系統(BMS)和外殼等組件,是一個完整的成品,直接裝載在車上。
如果說電池是一瓶酒,那么電芯就好比是酒水。我們買酒當然是要關注酒本身的口感和品質,酒不好,包裝再華麗也沒用。只有酒好的同時,再配上精美的包裝,才是上乘的商品。
現實情況中,很多車企就是過度強調了電池這個“包裝”,在關鍵的電芯上卻是鮮有提及,故意混淆視聽,讓消費者無意中踩了電池安全的坑,為日后的用車埋下安全隱患。
所以,在這場安全博弈中,消費者亟需穿透車企的話術迷霧,直擊電芯這一核心命脈。
1.電芯:被車企刻意隱藏的“基因密碼”
在動力電池的微觀世界里,電芯是決定生死的“DNA鏈”。2025年行業報告顯示,寧德時代通過原子層沉積技術(ALD)將電芯單體失效率壓至十億分之一(PPB級),而部分廠商仍停留在百萬分之一(PPM級),風險差距高達千倍。
圖/ALD技術原理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或許是在技術上有難以逾越的鴻溝,一些電池企業選擇用價格撬開車企的供應商庫,成為車企的二供電芯,甚至三供電芯。
而車企用高品質電芯封裝的電池來證明全部電池安全,暗地里卻使用了其他品牌電芯的這種“偷梁換柱”策略,本質是將電芯安全與封裝技術強行解耦。
2024年某新勢力品牌被曝光的案例極具代表性:其宣傳視頻中穿刺測試的電池包采用寧德時代“超強穩定”電芯,而量產車混裝某三線品牌的“經濟型”電芯。檢測機構拆解發現,后者在熱失控溫度指標上比寧德時代低了42℃,這正是導致多起充電自燃事故的元兇。
更隱蔽的操作發生在模組層面:某德系品牌被曝光在標準模組中插入“降級電芯”,這些電芯循環壽命僅為主力電芯的60%,卻通過BMS的“削峰填谷”策略掩蓋性能差異。
圖/BMS電器架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消費者需要警惕的是,車企正在構建“偽技術壁壘”。某暢銷車型宣稱的“九重安全防護”,實為對低質電芯的補救措施:增加50%隔熱材料、配置雙倍冷卻液管路,這些本應用于極端場景的冗余設計,卻成為混裝電芯的“遮羞布”。
行業專家指出,這類車型的電池包成本中,安全補丁支出已占30%,而這些本可通過采用優質電芯避免。
2.從實驗室神話到道路現實:車企的“雙面游戲”
車企精心編排的“安全劇場”中,最震撼的莫過于穿刺實驗:鋼針穿透電池瞬間,監測儀器顯示溫度曲線平穩如常。
圖/電池穿刺實驗現場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這可能是一場精確控制的“魔術表演”——某第三方機構拆解測試電池發現,其內部不僅采用寧德時代特供電芯,還植入價格昂貴的相變材料,這類材料的成本是量產方案的5倍。而消費者拿到的“量產版”電池包,既無特種電芯,相變材料用量也縮減80%。
這種“特供策略”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有電池工程師透露,車企會定制“認證專用模組”:在寧德時代標準電芯基礎上,增加20%正極材料、采用金箔包裹極耳,使電芯成本提升40%,但這些優化絕不會出現在量產產品中。
混裝電芯帶來的不僅是安全隱患,更形成隱秘的性能剝削。很多車主都有這樣的經驗,車輛標稱續航600公里,冬季實際續航僅380公里。拆解顯示其電池包內混裝三種電芯:寧德時代NCM811電芯(能量密度280Wh/kg)、某二線品牌電芯(250Wh/kg)及梯次利用電芯(180Wh/kg)。
圖/某車主分享車輛續航問題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雞尾酒式”配比導致BMS被迫以最低性能電芯為基準管理整個系統,造成高達35%的續航折損。
更嚴峻的是,混裝電芯加劇了電池老化差異——某檢測機構發現,使用2年的混裝電池包中,30%電芯容量衰減至80%以下,而其余電芯仍保持90%健康度,這種不均衡將大幅提升熱失控概率。
3.破局之道:穿透車企話術,鎖定電芯“身份證”
安全焦慮始終高懸在消費者心頭,而車企鋪天蓋地的“電池安全”宣傳看似給出了解決方案,實則暗藏玄機。
當銷售顧問反復強調“自主研發電池包”“軍工級防護結構”時,大多數消費者不會意識到,這些精心設計的營銷話術正在轉移他們對核心安全要素的關注——電池包里的電芯,才是真正決定安全性能的“心臟”。
圖/電芯結構圖--原理圖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某些車企將電池包的外殼防護、冷卻系統作為營銷重點,對電芯品牌卻諱莫如深。更有甚者玩起“混裝”游戲,同一車型的高配版用一線品牌電芯,低配版則混用其他供應商產品,這種“抽盲盒”式供應體系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事實上,破局之道也簡單,就是購車時必須將“電芯身份證”作為核心條款:要求銷售明確標注電芯生產企業全稱,精確到具體型號代碼,寫入購車合同的“主要零部件清單”。
交付驗車時,應比對電池包銘牌上的電芯生產代碼,可通過車企APP或致電官方客服驗證代碼真實性。
圖/電池包銘牌示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種溯源機制不僅能避免文字游戲,更能倒逼車企建立透明供應鏈——畢竟當每個電芯都能追溯到具體生產線時,任何以次充好的行為都將無所遁形。
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革命不應是華麗的營銷表演,而應是每個電芯從生產源頭開始的質量長征。當消費者學會用放大鏡審視電芯的“基因序列”,車企精心構筑的話術圍城終將不攻自破。唯有讓動力電池回歸“芯本位”時代,才能真正筑牢新能源出行的安全根基。
4.寫在最后
當某車企高管私下坦言“每輛車省2000元電芯成本,10萬輛就是2億利潤”時,揭露的不僅是商業邏輯的扭曲,更是對生命敬畏的缺失。
等到明年7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新國標GB38031-2025實施后,合規電池成本或上升15%-20%,但這是為生命支付的合理溢價。
圖/新國標GB38031-2025簡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但此時此刻,消費者還需用法律與科技武裝自己,記住:每一顆電芯的基因,決定的是駕駛艙內的生死——下次踏入4S店時,請直視銷售人員的眼睛發問:“我的電池里,是否每一顆電芯都帶著寧德時代的身份證?”唯有將這份追問轉化為行業變革的力量,才能讓新能源汽車真正駛向安全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