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4月23日電(記者熊家林、余剛)在位于鄱陽湖畔的江西永修縣三角鄉,“嗡嗡”的無人機旋翼聲打破了稻蝦田里的安靜。
“我流轉了8900多畝田,采取稻蝦輪作的方式管理,當前正是龍蝦收獲季。”永修縣鯤鄱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江運球說,稻蝦輪作既要管好蝦、也要護好田,多虧了各類現代化農機,他們才能實現規模化生態綜合種養。
江運球以每日進行的投餌工作舉例說,以前合作社采取人工投餌的方式喂龍蝦,工作人員撐著小船在分塊的水面間穿梭,完成100畝稻蝦田的投餌工作要4小時左右,如今無人機5分鐘就能完成,還可以智能規劃路線,避免漏投、少投的情況。
三角鄉分管農業的干部袁自行介紹,稻蝦輪作的方式不僅實現了“一田兩收”,龍蝦的殘餌、糞便還能作為肥料還田,提升土壤質量、減少化肥使用量。龍蝦是天然的“水質檢測員”,稍有污染就會“罷工”,這也倒逼農戶采用更科學綠色的管護手段。
據統計,近年來永修已建成30多個千畝稻蝦養殖基地,全縣稻蝦種養面積達30萬畝。永修的小龍蝦產業直接帶動1.2萬人就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51歲的劉國勇是永修三角鄉退捕漁民,五年前被當地農業合作社聘請為養龍蝦的“專業農民”,如今管理著100多畝稻蝦田。劉國勇說,他成為農民后經常參加培訓,學習用更加綠色、無公害的方式管蝦種田。“我每年上半年幫合作社管護稻蝦田,能賺4萬多元。”
江西省永修縣三角鄉的農民正在田里收蝦。新華社記者 余剛 攝
“水稻+”綜合種養模式因各地資源稟賦不同而各有特色。在江西鷹潭市余江區錦江鎮灌田村,58歲的村民洪建英管理著25畝稻鱉田。她說,甲魚和稻谷成熟后按提前簽好的訂單賣給公司,既不怕難賣,收益還高,每畝農田毛收益有三四千元。
與周邊村民簽訂農業訂單的江西神農氏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徐鵬輝說,他們通過精深加工生產的甲魚肽、預制菜等產品,不僅受到國內消費者好評,還走向俄羅斯等海外市場。
“水稻+”綜合種養模式讓農民更有“賺頭”。據統計,江西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突破300萬畝,形成稻蝦、稻鱉、稻蛙等多種特色模式,農民種糧效益持續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