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軍武菌被這樣一則新聞給“轟炸”了。
說實話,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軍武菌是一臉懵逼的:啥叫“非核氫彈”???
而且仔細一看,這則消息還不是什么野雞小報,而是中國香港的知名媒體《南華早報》首先披露,并被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媒體轉發的。雖然這些媒體的消息很多都不甚準確,但多少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南華早報》是最早報道這一新聞的媒體
所以說,這個“非核氫彈”到底是咋回事?
▲越傳越離譜了
在很多國內自媒體口中,這個“非核氫彈”大多數都被當成是一種“威力堪比氫彈”的大威力武器,威力遠遠超過一般的常規武器,而且“不受國際公約限制”。甚至有些人認為:氫彈需要一顆小型原子彈進行引爆,那“非核氫彈”肯定就是不需要原子彈就能引爆的氫彈了!
▲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里看的……
氫彈的威力有多大,想必大家的心里都有數。如今中國有了一種“威力堪比氫彈”,同時又“不受國際公約限制”的新型炸彈,那豈不是可以隨便去炸別人了?難怪說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呢!
▲這種文章很多都是AI瞎編的
但仔細看完了相關的原始報道,以及報道中提及的論文后,軍武菌只能說,《南華早報》不愧是“香港記者”,起標題的藝術,我們真是自愧不如啊,但凡有一點軍事和物理、化學常識,恐怕都發明不出“非核氫彈”這種名字!
首先,什么叫氫彈?
從定義上來分析,氫彈是一種利用核裂變裝置(即原子彈)的爆炸能量,引發氫元素的同位素氘、氚等輕核素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在一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也被稱作熱核武器、聚變核武器。
▲美國的Mark 7氫彈
也就是說,“氫彈”得名于氫元素的同位素氘、氚,和氫氣沒有任何關系。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氫彈”的名字是不能亂用的,就好像你把猴子扔進游泳池里,也不能管它叫“水猴子”一樣。
而這個新聞中報道的這個“非核氫彈”,正是這只被扔進水里的猴子。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這枚所謂的“非核氫彈”由中船重工某所開發,該單位主要負責水下武器的研發。“非核氫彈”的主要爆炸材料是一種鎂基固態儲氫材料——氫化鎂。在實驗中,裝藥2千克的“非核氫彈”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況下,產生了1000℃的高溫,且高溫的持續時間超過兩秒,是同等 TNT 爆炸的15 倍。
▲《南華早報》的報道
然而在傳播過程中,部分沒有常識的自媒體直接將“高溫持續時間是TNT的15倍”給篡改成了“威力是TNT的15倍”。
這兩種說法的差距有多大呢?
軍武菌舉個例子吧。過年的時候,很多年輕人之中都流行一種“加特林”煙花,一點燃就是噼里啪啦的向外噴射。而這個“加特林”煙花,燃燒的溫度就已經超過了1000℃,燃燒時長更是超過1分鐘。
▲威力是TNT幾百倍!太可怕了!
按這個標準,“加特林”煙花的“威力”起碼得是TNT的500多倍!
化學比較好的網友可能知道,氫化鎂不僅是一種易燃物,而且在高溫高壓下會生成氫氣和鎂,個個都是一點就著的主。不過相比氫氣,氫化鎂的體積要小得多,1立方米的氫化鎂就能儲存110千克的氫氣,化學穩定性也比較好,儲運還是比較安全方便的,所以是一種非常流行的儲氫材料。
▲氫化鎂
沒過多久就有人意識到,儲運方便,能夠釋放大量易燃氣體,這不是天生做炸藥的材料嗎?
事實上,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炸藥,最早都是為了其他目的研制的,有些是急救藥品,有些是老鼠藥,也有些是彩色涂料,只是偶然被發現了爆炸用途。如今,氫化鎂也逃不脫這個“飛起來”的命運。
當然,媒體怎么報道是一回事,真實情況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根據媒體報道的信息,軍武菌很快在中國知網上找到了這樣一篇論文——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發表于《彈箭與制導學報》上的《爆炸強沖擊對鎂基固態儲氫材料的能量激活反應試驗研究》,論文發表于2025年3月13日。
為了寫這篇文章,軍武菌花費了整整4元巨款,下載了這篇公開論文。
▲希望大家能稍微打賞個兩毛三毛的,讓我回回血
事實上,這篇論文的內容與什么“非核氫彈”不能說是關系密切吧,至少也能說是毫不相干。這次實驗僅僅是一次極為簡單的爆炸實驗,不要說是什么武器實驗,恐怕就連“炸彈”兩個字的門檻恐怕也沒摸到。
▲這就是試驗場
在論文中,中船重工某所的一個研究團隊為了研究氫化鎂的爆炸機理,制作了幾個非常簡單的起爆裝置,通過引爆炸藥的方式對氫化鎂藥柱進行激發,并觀測了爆炸產生的火球和沖擊波。整個實驗其實非常簡單,最大敵氧化鎂藥柱不過2千克,既沒有用到復雜的觀測設備,也沒有什么“超級武器”參與其中。
▲論文里的爆炸裝置
在測試中,氫化鎂由于炸藥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迅速分解成氫氣和鎂,這兩種易燃物,特別是釋放出的大量氫氣又進一步燃燒,產生了巨大的、持續時間長達2秒多的高溫火球,內部溫度則超過了1000℃。
▲論文里的爆炸效果
相比之下,同質量的TNT炸藥爆炸時,產生的高溫火球持續時間非常短,僅有0.1秒左右。因此雖然TNT炸藥爆炸時瞬時溫度會超過兩三千度,但主要依賴沖擊波,而不是燃燒來對目標造成殺傷。從這一點看,氫化鎂的燃燒持續時間的確遠遠超過了TNT。
▲想說堪比核武器,怎么也得有個蘑菇云吧
但在爆炸威力上,氫化鎂的表現就遠遠不如TNT了。事實上在實驗中,缺乏約束的氫化鎂爆燃過程中幾乎沒有明顯的沖擊波產生。而在約束條件下,發生定向爆燃的氫化鎂在2米距離上產生的沖擊波最多也還不到TNT炸藥的40%。
▲論文里顯示氫化鎂的爆炸沖擊波遠不如TNT
也就是說,氫化鎂的爆炸威力是遠遠無法和TNT炸藥相比的。
說到這,可能就有人想問了:鬧了這么半天,你這個氫化鎂的威力不要說跟核彈比,就連TNT都不如,那還有啥意思呢?
其實,事情還真沒有這么簡單。
前面軍武菌提到過,TNT炸藥在爆炸時主要依賴沖擊波進行殺傷。雖然現代的軍用炸藥成分復雜,配方各不相同,但殺傷機制都是大差不差的,主要依靠的都還是沖擊波和瞬間的高溫來對目標進行殺傷。
但問題在于,沖擊波并不能解決所有類型的目標,比如面對堅固的永備工事、難以打擊的地下掩體、皮糙肉厚的坦克和裝甲車,沖擊波只要超過一定的范圍,就很難對其中的人員或關鍵設備進行有效毀傷。這也是20世紀50~60年代,美蘇等強國著重發展戰術核武器的原因之一,因為傳統炸彈的威力已經陷入瓶頸了。
但隨著空氣燃料炸彈的出現,這一情況出現了變化。相比常規炸彈,空氣燃料炸彈通過將易燃物質擴散到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并引爆,在爆炸時會產生2000~2500℃的高溫高壓和巨大的火球,同時消耗附近的空氣造成窒息,能夠對于封閉空間、地下掩體內的敵人造成巨大殺傷。
隨著空氣燃料炸彈的出現,世界各國驚喜地發現,這種炸彈能夠極大提升武器戰斗部的殺傷力。相比同質量的TNT炸藥,這些彈藥的威力往往能夠提升數倍甚至十數倍,而且不受國際法限制。因此在空氣燃料炸彈成熟后,這種新興武器很快就取代了大部分戰術核武器。
從這一點來看,雖然氫化鎂的爆炸威力遠不如炸藥,但能夠持續高溫爆燃,利用高溫引燃更多彈著點附近的易燃易爆物,或是通過縫隙對躲避在掩體內的地方有生目標進行殺傷,這都是傳統炸藥很難做到的。而且,氫化鎂能夠以固體形態儲存大量的氫氣,相同尺寸下比傳統的空氣燃料可能更具優勢。
雖然從論文中來看,氫化鎂的爆燃性能還趕不上一些已經投入實用化的空氣燃料炸彈,但作為一種新興材料,氫化鎂還存在很多研究上的空白,很有可能是一種具有極大潛力的材料。例如將氫化鎂與其他不同成分混合引爆,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加入氧化劑后,這種材料又能否用于水下武器的研發?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不過,不論再怎么說,這篇論文中的爆炸裝置都還只是非常初級的研究,還遠遠摸不到武器化的邊,距離實用化還有非常遠的距離,更不是什么“非核氫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