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俄羅斯和中國簽訂了一筆軍購訂單,內容是我國出資30億美元買下俄羅斯6套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當時這筆交易引發了全球關注,當時這筆合作被視為是中俄軍事合作的重要標志,外界也紛紛稱贊有了俄羅斯的S-400幫助,中國的國土防空能力又往前進了一步。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當時從俄羅斯購買的這批S-400系統在中國軍方的公開報道中幾乎銷聲匿跡,很少能聽到有關部署或使用的消息。外界對此也是紛紛不解,耗資這么大,為什么沒有派上用場呢?既然買回來不用,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多錢呢?這是不是妥妥的浪費?2010年,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氣氛異常緊張。美軍在中國的南海和東海頻繁挑起事端,派遣軍艦和偵察機靠近中國領海,不斷挑釁中國的海洋權益底線。
2014年5月,中國在南海部署“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和越南在海上進行對峙。當時海上火藥味十足,然而南海這邊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東海方向又增添新爭端。東海方向的釣魚島爭端持續發酵,南海和東海方向的先后亂局,讓我國政府頭疼不已。2012年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后,次年中國就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自此之后,雙方在爭議海域和島嶼的對峙就從未停歇過。緊張的局勢到了2014年更加明顯,因為這時候臺海問題也浮出水面,美國對臺軍售和臺灣當局的政策調整也讓中國保持高度警惕。在巨大的外部壓力面前,中國的國防和外交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那時候,解放軍的裝備正處于更新換代的過渡期。
殲-20隱形戰機和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雖然在當時已經對外公布,可那時候的產能跟不上,無法做到覆蓋全國的防空要求。那時候美軍的F-22和F-35隱形戰機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國產紅旗9雖然性能不錯,但在復雜電磁環境和高機動目標的攔截方面,能力還是顯現出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軍方迫切需要一款成熟的遠程防空系統,來填補可能到來的未知威脅。而當時的俄羅斯的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名聲大噪,也進入了我國軍事采購的視野。這款系統號稱全球頂尖,配備射程可達400公里的導彈,不僅能攔截飛機,還能攔截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如果部署后,對我國保護沿海城市和重要軍事設施尤為重要。經過反復評估后,我國決定采購6套俄羅斯的S-400系統。然而購買過程中并不輕松,俄羅斯態度強硬,而且還有想要坐地起價的意思。因為沒有還價的條件,我國只能被迫接受俄羅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完成部署后,測試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不少專家都稱30億美元打水漂了。因為它的實際表現遠不如宣傳的那樣,預警雷達號稱覆蓋數百公里,然而在天氣不好的環境下,連對目標的識別都變得很模糊。火控雷達的抗干擾能力也很弱,稍微強一點的電磁干擾就能讓它失靈。更離譜的是,攔截時命中率更是低到讓人難以想象。權衡利弊后,S-400并未被部署到沿海城市軍事設施中,而是被部署到南方一些次要地區,負責機場和非核心軍事設施的防空任務。當然這30億美元也并非全都白花了,因為在S-400的啟發下,中國加速了紅旗系列導彈的升級。紅旗9B以及紅旗16和紅旗17等中短程系統相繼問世,不僅在性能上超過了S-400,而且還助力了我國國產防空系統的不斷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