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才是真正地邁出新一步。
作者|二毛
編輯|原野
在不同的場合,老師李永樂都提起過電影《土撥鼠之日》——
氣象播報員菲爾不喜歡自己枯燥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天,他發現自己被困在時間循環里,每天醒來都會開啟同一天。不管是恣意享樂和闖禍,還是自殺,都無法脫離。
痛苦中的他,后來在女同事麗塔的幫助下,轉變心態,積極學習鋼琴和冰雕,并利用時間循環規則,熱心幫助小鎮居民,最終,他成功打破循環,并贏得了愛情。
李永樂從中領悟的關鍵詞是:心態。
這位人大附中的網紅物理老師已經在網絡走紅8年,由于輿論壓力和家庭變故,從去年開始,他陷入抑郁癥。而這部電影讓他看到:拼命追求時,可能就是無法如愿,但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美好的生活反而會到來。
盡管一些人生的失序眼下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最近,在接受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和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的節目《像素生長》采訪時他說:我還是在想辦法重振起來。
這其實也是無數普通的菲爾們,在人生低谷時給自己的希望。
01 成為一名老師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一段接受記者采訪的話火了: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里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同一年,李永樂因為一條解析“閏年是怎么回事”的視頻爆紅網絡。
走紅的這一年,李永樂說自己想要改變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情況,“知識,應該公平的抵達每一個渴望他的人。”
在他看來,這是一種使命。
讓我們看看他的履歷:2006年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畢業以后,他考取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2009年研究生畢業后,他任教于國內最好的中學之一人大附中。這是典型的天之驕子劇本。
除了窮。
當然這里的“窮”只是相對于他所在的群體而言。畢竟那個時候的清北畢業生,無論是出國深造還是進互聯網大廠,都擁有一個金光閃閃的未來。——作為參考,一篇早期博客曾披露,2008年前后,騰訊給應屆研究生的年薪已是10萬起步,百度能給到16萬左右。而彼時一個中學老師的基本工資只有4000塊錢。
這種相對的窮,也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李永樂面試過花旗、索尼等知名外企,但最終沒有去。網傳的說法有很多:他畢業恰逢金融危機,大公司縮減招聘規模;他在面試時表示拒絕加班,最終沒有通過。
多年后,他給出了真正的答案:與其去給產品增值,我更愿意給人增值。
這或許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李永樂生長在“教師之家”:父母是中學老師,姑姑是小學老師、兩個表姐也都是老師。家庭氛圍的熏陶下,他對教師這個職業天生具有親近感。
研究生讀書期間,他分別在新東方和精華學校兼職做老師,最終,他選擇成為一名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穩固了家族的職業傳統。
也不是沒有過迷茫。
任教5年后,每天忙碌卻類似的教學工作令李永樂陷入了跟菲爾一樣的困境里,有段時間他對生活喪失了熱情,提不起精神。反觀他的大學同學,此時恰逢互聯網從PC向移動端全面轉型的關鍵年,很多人過著每天都在創造歷史并得到豐厚回報的充實生活,令人羨慕。
朋友勸他:只要你努力在一個行業研究下去,總能做得比別人好。
李永樂聽進去了,開始嘗試改變。
2014年前后,李永樂教高三,眾所周知,畢業班的課業壓力非常大,除此之外,他還被學校安排上兩個年級的物理競賽課,“那段時間真的把我累慘了”。
在教學的過程中,李永樂感受到學生之間水平的參差讓上課的效率不夠高,一些學生還沒聽懂,但一些學生早聽懂了。
“我就想,能不能把重點知識點和一些習題錄成小視頻發到網上,這樣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講了,學生不會了就去翻視頻。”
不管是自我勉勵,努力想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亦或僅僅只是想偷懶,李永樂開始制作視頻,命運的飛輪在這一年悄悄摁下啟動鍵,但李永樂渾然不覺:“那段時間實際上屬于是自娛自樂,一個視頻有五百的播放量我就已經非常開心了。”
3年之后,子彈射中了眉心。
02 “永樂大帝”
2017年4月的一個周末午后,李永樂突然發現自己十年前在精華學校錄制的一段視頻被人盜發在視頻網站上,那是他用集合的思維計算了從公元1年到10000年之間究竟有多少個閏年,并且以回歸年的知識解釋了閏年的設置規則,視頻當天的播放量過千萬。
“我一看,這波流量不蹭不行啊,就趕緊上去說,你們看到的這個閏年視頻實際上就是我,我是有自己賬號的,大家都來吧。”
與此同時,因為視頻里無意透露的QQ號,李永樂突然收到了好多好友申請,大都是來求教或者感謝他的初高中生。
他想起大學時曾去甘肅會寧縣支教,偶遇一個小孩,看個子以為對方應該只有一二年級,然而,孩子告訴他,自己已經五年級了。李永樂不解:五年級為什么個子這么小,你是不是不好好吃飯呢?孩子說:這不取決于我。
李永樂被震動了:這個孩子怎么說話這么深刻呢?
所以,當他通過網絡收到其他地方孩子的求教時,那一刻,價值感被互聯網最大限度的放大了。“我要為教育公平貢獻一點我的力量。”
名利與理想,就這么不期而遇地一起來了。如同打破了時間循環,視頻成就了李永樂,也讓他有了更宏大的夢想。
原本他的視頻內容都是一些高中的公益課程,受眾面窄,播放量始終不高,“閏年”視頻爆火后,他意識到可以將專業的學術內容與生活中大家關注的話題結合起來,而且,“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生存,學習也可以成為一種樂趣。”
于是,更多貼合生活的知識視頻被他制作了出來:用概率知識計算考清華北大和中500萬彩票哪個概率更大;用費米悖論來論證外星人是否存在;如何快速計算97X96;散戶炒股為什么會賠錢;C羅進球,其背后的物理學原理是什么……
截至2025年,李永樂創作的科普視頻累計超450個,全網播放量超10億,其作品被網友稱為“永樂大典”——與明朝《永樂大典》形成文化意象的跨時空呼應,而他也由原來單純的物理老師變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人生的畫卷如火如荼地在他面前展開:他參加了央視的節目錄制,參與平臺公益視頻的宣發,與張朝陽、丁磊、丘成桐等大佬們對談,出席各種科技大賽.....
網紅之外,他的本職工作也沒有落下,累計將數百名學生送入清華北大,其中多人物理成績接近滿分。他還指導超15名學生獲得國際/亞洲物理奧賽金牌,他也因此被網友親切稱為:
永樂大帝。
03 麻煩
如果按照網傳的收入水平:有多少粉絲一年就能有多少收入,李永樂應該早已成為千萬富翁。因為他在全網擁有近5000萬的粉絲。
但現實卻是:遠遠到不了這個數。
而“網紅”的身份,從來都不會只帶來盛名,爭議與質疑往往如影隨形。
做科普視頻,就意味著他必須要將枯燥的學術術語翻譯成網友和學生們最能理解的話語體系,用通俗化的方式去傳遞知識。
同時,平臺的傳播規則無形中也要求他們必須對知識的復雜度和豐富性進行濃縮,于是網絡上就有了“三分鐘講透相對論,五分鐘拆解芯片制造”這樣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天然與學術要求的“嚴謹”相違背。
李永樂也曾經因為視頻中的表達漏洞受到攻擊:
“李網紅視頻基本邏輯漏洞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教科書入門級錯誤、循環論證等”、“比如講到費米悖論表達式,光的雙縫干涉實驗觀測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洛希極限計算結果等,都有一些誤導性的錯誤”、“李永樂的物理水平,真的是本科畢業很懸的水平”……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網紅老師的宿命。前者的身份,要求他做出符合大眾趣味的產品,后者身份要求他嚴謹。盡管他始終認為做網紅和做教師并不矛盾,互聯網和課堂也不矛盾,但當兩個身份發生沖突時,他還是會感到困惑。
流量的高光也很容易逝去。如今,李永樂的視頻平均播放量,已經回落到數萬區間。
他接受了這種落差,或者說,這也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
“大部分觀眾其實并不太關心你所講的邏輯內容,他更喜歡的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感,如果我要想吸引觀眾,可能得往娛樂化的方向發展。”但他不愿意向流量低頭。
到現在為止,流量并沒有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盡管類似“李老師已經賺幾個億”的評論,經常出現在李永樂的微博評論區里。但事實上,科普博主變現難是行業共識,“不帶貨難生存,帶貨毀口碑”,是對他們商業化困境的精煉概括。
全網粉絲超過800萬的基建和工程領域的科普博主三一博士曾嘗試通過直播帶貨蟑螂藥、地球儀等產品,但因產品與粉絲需求脫節,銷量慘淡。
李永樂也曾嘗試做過一個《從一到無窮大》解讀的課程,售價199元。盡管他沒有對外公布課程的銷售數據,但視頻下的評論數量和彈幕是窺探銷量的一個窗口——幾乎都是個位數,且大多集中在2020年前后。
那時,李永樂尚處于流量巔峰時期。
擺在科普區博主面前的,似乎只有廣告變現這一條路徑。但李永樂說“經濟下行,企業也沒有太多錢做品牌廣告,所以有大量的作者都拿不到收入。”
李永樂寫過幾本書,《李永樂神奇的數學》《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強國少年的科學》等等,據目前可查的渠道,前兩本書的銷量不錯,在京東渠道都已實現了9萬+,(當當不顯示銷售數據,但銷售數據最高的店鋪僅評論量就超過了3.2萬條,以此推測銷量也是可觀的)。
但僅依靠賣書,距離觀眾幻想的年入千萬,李永樂們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也有成功的案例:科普博主“混知”團隊通過代運營將歷史漫畫衍生為圖書、課程和周邊,年營收超2億元,但這種模式高度依賴穩定的資本投入和團隊協作,個體博主難以效仿。
在《像素生長》中,李永樂承認自己的糾結,如果不做網紅,他可能就不會抑郁。
x換一張
科普視頻制作周期長,產出比并不劃算,而很多網紅就是靠隨便拍的視頻,以及很少的粉絲,直接直播帶貨賺錢。這種畸形的狀態,讓李永樂每每想到就覺得不平衡。
相比老師這個職業,網紅的生命周期相當短暫。“每個人都能閃耀5秒,也可能只有5秒。”
但即使如此,放下網紅身份帶來的一切,也是難事。
04 重振
李永樂講了一個故事:
很早之前,他住在北京西三旗,每天上班都要走過林萃路和黑泉路,那個時候黑泉路上有一個釘子戶,“他在那釘了好多年,每次路過他那里都要堵好久,我就盼著這個釘子戶什么時候搬走。”
終于有一天,那個釘子戶搬走了,但李永樂還沒來得及高興,另外一邊又出來一個釘子戶。沒辦法,只能接著堵。等終于把這個釘子戶也盼走了,李永樂也搬家了。
這是李永樂決定不了的事情,如今,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的發生在他身上。
“我年輕的時候還是比較張狂的,覺得很多事情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得到,現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自己一個人是做不到的,還要看歷史進程,還要靠平臺,還要看團隊。”
那個聲稱要實現教育公平的老師困在了“網紅”的圍城里,他需要先救贖出自己。
公開可見地,李永樂的話語體系在走向消極。
曾經,在一封寫給迷茫年輕人的信里,他說:只要我們每天都能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讓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優秀,讓自己、他人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么幾十年后,當我們再回首,就會發現: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其實就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個角落里。
他曾經很自信走紅是必然。“在人大附中呆了很多年,我知道同學們或者觀眾們他怎么聽問題能夠聽明白。”
但如今,他更像是一個疲憊的中年人:
“這個世界有千千萬萬個網紅,他們為什么要盯著一個嘔心瀝血做內容的人?”“40歲以后的困難很難克服,有一些事情不是我能解決的。”“我現在內耗的非常嚴重,不知道該怎么辦。”
唯一不變的,是他還在堅持更新視頻,給教育資源不平衡地區的公益課程也在繼續。
救贖需要時間,也需要契機。在下一個命運轉折點出現之前,李永樂在想辦法讓自己振作起來。逐漸恢復社交平臺的活躍度,便是其中一個方法。
最近,他在微博上跟人“打架”。對方是一個自稱是復旦物理學博士的博主,曾經批評過李永樂的一條科普視頻,其中不乏“不懂裝懂,腦子不好使了,跟他學你就完了,這種人(指李永樂)可能有點問題”等侮辱性詞匯。此前,這名博主還用“民族敗類、美國間諜”這樣的詞語形容過李永樂。
事實上,這是一個5年前的視頻,如今李永樂把它翻出來,對其中觀點進行駁斥,同時質問平臺(該視頻被虎撲轉發),何以會轉發這種涉嫌人格侮辱的視頻內容。
“我之前是不理,但發現他們還是會拼命的貼著你,持續不斷的詆毀你,如果再讓我回到那個時代,我會該報警報警、該起訴起訴。”
與其說這是科普博主之間的業務切磋,不如說,這是李永樂在擺脫自己的“時間循環”。
就像菲爾會去學鋼琴,去幫助小鎮居民,李永樂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或許是找人扳扳手腕——畢竟,這些莫名的攻擊曾經是李永樂抑郁的重要原因。之前他選擇把頭埋起來,如今看來,面對,才是真正地邁出新一步。
頭圖來源|AI制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