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已過,春雷鳴動,降水增多,尤其是南方地區近日多雨。雨多再加上天氣越來越熱,濕熱漸盛,人體就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濕邪困脾,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對于血糖高的朋友來說,此時一定要注意健脾,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不然則不利于日常的血糖控制,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從中醫絡病理論的角度來給大家捋一捋。
絡病理論指導下,從“脾”論治糖尿病
絡病理論指出人體內的絡脈分為氣(經)絡與脈(血)絡。氣絡運行經氣,氣絡作為氣的功能實現形式,發揮“氣主煦之”——溫煦充養、防御衛護、信息傳達、自穩調控作用,與西醫學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相似。脈絡運行血液,發揮“血主濡之”——滲灌氣血、濡養代謝、津血互換作用,與西醫學血管、微血管功能密切相關。氣絡與脈絡二者共同發揮著“行血氣而營陰陽”的生理功能。
糖尿病在中醫中被稱為消渴癥,屬于絡病范疇,日久多引起代謝紊亂、微血管病變,因此,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常存在氣絡和脈絡共同為患。
中醫絡病理論認為,糖尿病的發生機制既有先天稟賦不足又有后天失養,而脾為后天之本,其升清、運化、統血等功能皆歸于氣的能力,脾的絡氣虧虛在消渴癥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濕邪困脾是影響脾運化功能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飲食失節、多食肥甘、長期憂思過度、郁怒傷肝、肝失疏泄等都會導致脾的絡氣虧虛。脾虛不能輸津達肺,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不能充養腎精,水谷精微不能滋養五臟六腑而丟失體外,所以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雖然吃的多,但是不能被輸送至濡養四肢肌肉,反而消瘦,體重減少;水谷精微雖然攝入的多,但是不能滋潤肺胃等臟腑,所以會出現口渴多飲、多食易饑;脾傷延及腎損,脾虛不能充養腎精,排尿也會增多。
脾失健運,津滯為痰,痰阻脈道,形成痰瘀阻絡之證;絡脈瘀阻使血運行緩,最終形成瘀血阻絡之結果,出現臟腑、神經、血管等功能受損的癥狀表現。因此,中醫絡病理論提出了 “從脾論治”消渴癥的新觀點。
前段時間,由以嶺健康研發的津力旺飲料入圍第七屆iSEE全球食品創新獎。據悉,該飲料就是在中醫絡病理論以及中華通絡養生八字經指導下所研發的一款具有調節血糖功效的植物飲料,該飲料從“從脾論治”消渴癥的觀點出發,以益氣養陰、健脾運津為原則,由絞股藍、山楂、山藥、烏梅、桑椹、桑葉6種中藥材制成,組方獲得了國家專利,為糖友以及控糖人群提供了一款合適的飲料選擇。
津力旺飲料入圍第七屆iSEE全球食品創新獎
防治糖尿病,這些傷害脾的行為不要做
脾主運化。運,轉運,輸送;化,即有消化之意,又有氣化之意。飲食水谷進入人體后,在脾的運化作用下轉化為精微物質,通過脾的轉輸功能將其布散至心肺頭目乃至全身。這個過程包含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過程。
可以說飲食與脾的健康息息相關,脾能運化食物,而食物也同樣影響著脾的功能。但生活中,很多飲食習慣卻在默默地傷害著脾:
大飽傷脾:要知道,吃太撐,脾的負擔也會增大,故曰:“七分飽,勝調脾劑。”暴飲暴食的習慣容易損傷脾胃;
飲食多肥甘厚味:喜歡吃油炸、煎炒、香濃、肥甘、厚膩等不好消化吸收的食物會消耗脾胃,造成脾的運化功能下降;
貪食生冷:夏天的時候很多人愛喝冰飲料、冰啤酒、冰西瓜等,生冷寒涼的食物吃多了則會傷脾陽;
酗酒:飲酒會釀生濕熱,所以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脾的運化。
糖尿病患者不僅要避免以上不良飲食習慣,同時也要注重膳食纖維的補充,這對于調節血糖水平、減少脂質吸收、調理脾胃氣機及運化功能有很好的作用,同時還應注意選用低升糖指數(GI)食物和低血糖負荷(GL)食物。如以下食物:
? 富含蛋白質的魚、蝦、瘦牛羊肉、去皮雞肉、蛋類及低脂低糖乳制品;
? 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葉菜、菌藻類、瓜茄類及中低糖分水果;
? 相對精米精面來說的低GI和低GL的粗糧食品,如多豆飯、蕎麥面、全麥面包、燕麥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此之外,再為大家介紹一個健脾祛濕的食療方——六神粥。芡實15 g,粳米15 g,粟米15 g,白糯米15 g,蓮子肉50 g,炒山藥50 g,茯苓10 g,將這些食材加水同煮成粥。該藥膳適合長期在家中服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服藥,還是使用藥膳調理身體,都要及時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避免飲食失常。(來源: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