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高彥均 通訊員 周勝利/文圖
本學期,鄭州市管城區南關小學音樂教研組積極響應《管城回族區音樂學科國歌教育實踐系列活動》要求,以國歌教育為切入點,創新探索美育與德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三維四階"教學范式。
在課堂教學層面,音樂教師團隊突破傳統教唱模式,精心設計了"感知-理解-表現-創造"四階遞進式教學鏈。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將學生帶入《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現場,在沉浸式的延安魯藝課堂中,學生們親眼目睹聶耳創作手稿在戰火中翻飛的震撼場景。五二班的一名學生在課后感言中寫道:“當看到譜紙被炮火灼燒的瞬間,我終于理解了為什么‘起來'這句要唱得如此鏗鏘有力”。在深入感知國歌精神內涵的基礎上,教研組創新開發了國歌手勢舞課程,將2/4拍的雄壯節奏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肢體語言。目前,這一創新教學形式已在二至六年級普及,學生掌握率達87%。針對高年級學生,教研組還設計了二聲部輪唱教學,通過聲部交替營造“烽火硝煙”與“希望曙光”的聽覺意象,在一次公開課上,當演唱情緒達到高潮時,孩子們堅毅的表情和嘹亮的歌聲,宛如一個個凱旋歸來的小戰士。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南關小學著力打造“可聽、可視、可感”的立體化國歌育人生態。每日下午課前5分鐘的"國歌時刻",讓嘹亮的歌聲響徹校園每個角落;每周一升旗儀式上,師生同唱國歌已成為最動人的風景線;各班級還通過釘釘平臺開展“唱國歌、繪國歌、舞國歌”等系列打卡活動,讓愛國情懷在日常中浸潤。
在家庭教育延伸方面,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文明禮儀實踐活動。孩子們化身"家庭禮儀督導員",向家長普及國歌禮儀:電視播放國歌時應肅立致敬,手機鈴聲禁用國歌片段等。這種家校協同的育人模式,讓國歌精神從校園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未來,音樂教研組將繼續深化“以美鑄魂”的教育理念,讓激昂的國歌聲真正融入校園文化基因,成為滋養學生愛國情懷的精神源泉。我們相信,當國歌的每一個音符都化作心靈的震動,民族精神的火炬必將在一代代青少年手中傳遞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