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時事民生的不同聲音。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贊賞作者或點贊轉發,十分感謝。
劉國梁辭職:從民族國手到操盤商人
文/程不糖
4月23日,中國乒協官宣劉國梁辭去主席職務,由王勵勤接任。新聞稿寫的很漂亮: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劉國永對劉國梁"連續征戰8屆奧運會"的貢獻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及劉國梁是為了"保證洛杉磯奧運會備戰周期的完整性"而主動請辭。
這臺階鋪的,像鉆石一樣。
仿佛劉國梁還是那個無私奉獻的民族英雄,為了國家乒乓球事業的長遠發展,甘愿放棄權力,急流勇退。
但細想起來,這其中的微妙值得玩味。一個人怎么可能撅著屁股干到一半,突然想起要為"洛杉磯周期的完整性"考慮,主動交出手中的權力?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劉國梁這幾年里逐漸失去的那些東西:隊員的信任、行業的口碑,以及——最重要的是——他那已經開始松動的"三位一體"權力結構。
劉國梁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從為國爭光的體育英雄,變成了追逐資本的商業巨頭?
如果說劉國梁作為運動員和教練的成就是無可爭議的,那么他作為管理者和商人的表現則毀譽參半。
2019年,在劉國梁的積極推動下,國際乒聯成立了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這個看似要將乒乓球商業化、國際化的組織,迅速將劉國梁推上了更高的權力巔峰:中國乒協主席、國際乒聯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聯董事會主席。
三個帽子戴在一個人頭上,這種權力結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幾乎聞所未聞。
有人贊嘆這是中國體育外交的成功,是國人在國際組織中話語權提升的證明。但更多的質疑聲則認為,這種"三位一體"的結構已經成為一種明顯的利益沖突。
一個人怎能同時代表運動員、國家隊和商業組織的利益?就像一個人不能同時是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一樣,這種角色混同必然導致某些方面被犧牲。
很不幸,被犧牲的恰恰是最脆弱的一方——運動員們。
"為了國家榮譽",中國隊員們長期以來在國際賽場上勇往直前,不計個人得失。但當WTT成立后,他們突然發現,自己不僅要為國爭光,還要為劉國梁的商業帝國打工。賽程密集到令人窒息,獎金卻與付出極不匹配,傷病和精神壓力無人問津。
面對巴黎奧運會后身心俱疲的運動員們,WTT的回應是什么?是推出了"不參賽就罰款"的強制規定。這一決定,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導致了去年底樊振東和陳夢的集體"退出世界排名"風波。
而這種權力過度膨脹的跡象,其實在劉國梁對運動員的管理上早有端倪。
回顧劉國梁的職業生涯,從開始就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男乒歷史上第一位大滿貫得主,退役后又成為最成功的教練之一。但權力和商業的誘惑讓這位昔日的國民英雄迷失了方向。
2017年,劉國梁曾經歷過一次莫名其妙的"下課"風波,當時輿論一邊倒地支持他,甚至有運動員威脅集體退役以示抗議。但那次風波后重返舞臺的劉國梁,似乎已經不再是那個為國爭光的單純教練,而是開始謀劃更宏大的商業帝國。
從表面看,劉國梁推動的WTT改革雄心勃勃,要把乒乓球打造成如網球一樣的國際性商業賽事。但問題是,這種改革是否充分考慮了運動員的權益?是否真的能為這項運動帶來更多價值,而不僅僅是一個攫取利益的工具?
尤其成為最后導火索的,是劉國梁對王楚欽的運作。
在樊振東退出世界排名后,劉國梁將全部的營銷焦點轉向了王楚欽這位新生代領軍人物。從商業代言、媒體曝光到CP營銷,鋪天蓋地的資源砸向了這位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但王楚欽的表現卻令人大失所望:三大賽零蛋,連同混雙捆綁上位,沒有孫穎莎,他連獎牌都拿不到。
如此強行運作一位實力和人氣雙不足的球員,既消耗了國乒的公信力,也讓球迷對劉國梁的判斷力產生了懷疑。更為尷尬的是,在劉國梁卸任前的最后一段時間里,王楚欽在國際賽場上的連續敗北,仿佛是對其"伯樂"眼光的無聲嘲諷。
今年年初爆出的消息顯示,現如今已有多家與WTT、中國乒協有合作關聯的公司被帶走調查,甚至有官員因此落馬。從媒體人賀曉龍到資深體育評論員楊毅,都公開炮轟劉國梁的"一手遮天"和WTT的財務不透明。
如果說劉國梁一開始是為了國家體育發展甘為孺子牛,那么現在情況已經完全反轉:惡已經不受控制地被養大,原本通過商業化解決體育人收入的劉國梁,反而成為了被資本集團控制的一枚棋子。
而正是這種權力與資本的畸形結合,最終讓劉國梁在國乒內部的危機越來越深。
乒乓球作為中國的"國球",一直是舉國體制下的優等生。但這種體制優勢在商業化的過程中成了雙刃劍。
其一,壟斷地位讓中國乒協在與國際組織的談判中擁有巨大籌碼,但也使得中國乒協內部缺乏有效監督;
其二,舉國體制保障了國家隊的基本訓練和比賽需求,但也使得運動員們在面對商業壓榨時缺乏抵抗力量。
在這種結構下,劉國梁的商業野心得到了充分釋放。WTT成為了他一種權力擴張的手段。
今年2月,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與國際乒聯、WTT進行交流時,提出了四點建議,包括"允許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年齡較大運動員申請世界排名隱藏12-18個月","取消強制參賽的相關政策"等。
這些建議看似是在為運動員爭取權益,實則是對自己一手推動的商業化政策的懸崖勒馬。
可為時已晚,劉國梁牟利的集團,也已經不受他的控制——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目前的結局已經很好,但也難說日后不會因為其他原因被清算。
這種商業化進程中的急功近利,最終也反映在國乒的比賽成績和隊內氛圍上。
劉國梁的官方簡歷上寫滿了輝煌:帶領中國乒乓球隊在巴黎奧運會上包攬五枚金牌,創造了歷史性的成就。但這些金光閃閃的成績單背后,是以什么為代價換來的?
以巴黎奧運會為例,表面上國乒包攬全部金牌,但內部已被瓦解,國乒的遮羞布被撕開了。所謂的榮譽也掩蓋不了競技體育里的本質問題:資源不公、運動員沒有公平待遇,甚至被人為打壓。
為了某些利益集團獲利,而強捧“無能無品的運動員”,犧牲其他運動員平等的機會和運動生命,這都是競技體育的大忌。
更令人心寒的是,劉國梁在推動乒乓球商業化的過程中,沒能踏踏實實規劃切實可行的商業化路線,反而借鑒了娛樂圈炒CP那種卑劣手段,犧牲女運動員的清譽,讓她們淪為他商業化的棋子。
劉國梁把國家培養的運動員變成斂財工具。運動員們不僅要參加高強度的國際比賽,還要承受商業活動的額外負擔,這究竟是誰的體育精神?誰的奧林匹克理想?
而這一切鬧劇,終于在4月23日迎來了暫時的終章。
但關鍵問題是,劉國梁的離開能否真正解決國乒內部的問題?
在劉國梁辭職后,王勵勤被任命為新一任中國乒協主席。對這位1978年出生的奧運冠軍來說,接手的不僅是一個職位,更是一個爛攤子。
王勵勤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在不得罪上層的情況下,重新平衡國家隊訓練、國際比賽和商業開發之間的關系?如何修復已經被傷害的運動員與管理層之間的信任?又如何處理那些與WTT、中國乒協合作的、正在被反腐調查的公司?
更棘手的是,樊振東、馬龍、陳夢三位奧運冠軍已經退出世界排名系統,他們能否回歸國際賽場,將是王勵勤面臨的第一個考驗。
從積極的方面看,王勵勤的接任至少表明了體育總局對當前局勢的重視。與此同時,馬龍被任命為中國乒協副主席,這也是一個積極信號——運動員的聲音將在協會內部得到更多重視。
但我們也不能過于樂觀。畢竟,劉國梁離開中國乒協主席的位置,并不意味著他完全退出了乒乓球界的權力中心。他在國際乒聯和WTT的職位是否會保留?他與那些商業合作伙伴的關系又會如何處理?這些都是未解之謎。
事實上,劉國梁的這次辭職,很可能只是一場權力重組的開始。
劉國梁的職業生涯,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中國體育產業化、市場化進程的一個縮影。他的經歷展示了中國體育如何從單純的為國爭光,逐漸走向商業化、國際化;也反映了這一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痛點。
王勵勤的上任,標志著國乒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他能否從劉國梁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走出一條真正尊重運動員、造福乒乓球運動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商業化必然是中國體育的未來方向,但如果這種商業化是以犧牲運動員權益、損害體育精神為代價,那么這樣的改革注定是有害的,甚至是危險的。
王勵勤能否在這種體制內尋找到一條新路,不僅關系到中國乒乓球的未來,也將為其他體育項目的改革提供重要參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會記住劉的功績,也會記住他的過失。
曾幫助劉國梁上巔峰的商業野心,最終也將他拉下神壇。
也許當人無法改變環境的時候,做什么都有一種悲壯感。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