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海,坐擁自貿港政策優勢,身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海南,怎么就排名全國倒數了呢?
最近幾年,伴隨著國內旅游熱度的升溫,海南旅游業變得越來越火,其中三亞更是成為了許多國人出行的首選目的地。
然而,在這片熱鬧景象的背后,鮮為人所知的,卻是海南慘淡的經濟現狀。
同樣以三亞為例,作為海南最發的城市之一,其在2024年的經濟總量才堪堪過1000億元,這一數據甚至不如一些“百強縣”。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海南在全國各省的經濟排名當中,常年位列倒數,處境十分尷尬。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又有著國家的政策支持,海南經濟仍然發展不起來呢?
天然的“雙刃劍”
海南,一個位于中國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環海,北臨廣東,西隔越南,在東南方向上與菲律賓、文萊等國比鄰而居,可謂是“四通八達”之地。
海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但是海南卻是中國最“年輕”的省份。
秦漢時期,始皇帝統一華夏,海南島首次被作為“海疆”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歸屬廣西象郡管轄。
然而,由于遠離“中原”,此時的海南雖為“漢土”,但卻長期游離于漢族文明之外,歷朝歷代的統治都宛如潮水一般,漲了又退、退了又漲,始終難以完全把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東漢時期,海南開始被作為“流放地”存在,成為了所有中原士人的噩夢。
例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詞人蘇軾,就曾被流放于此,還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詩句,將海南(儋州)比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蘇軾的心胸還算豁達,但是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據說在北宋時期,流放海南一度被視為僅次于滿門抄斬的處罰。
為什么海南在古人的眼中如此恐怖呢?
這里有兩方面原因。
一來,雖然在今天看來,海南與廣東只相隔了一個瓊州海峽,最窄處的直線距離僅為19.4公里,但是在古代這依然是難以跨越的天塹,幾乎等同于一座孤島,與世隔絕,往來十分困難。
換句話來說,到這里上任的官員,基本就跟朝廷“失聯”了。
另一方面,海南屬于中國唯一全部處于熱帶的省份,相對于的,蚊蟲、瘴氣以及霍亂這樣的熱帶病就常年糾纏在海南島的身上。
更別提,海南還經常經歷極端惡劣天氣,每年都有3個月的臺風季,一場大風便能輕而易舉的將農民辛苦了一年的成果全部摧毀。
所以,對于古時候的海南來說,自然在造就了他的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限制了海南自身的發展前景。
而這些因素,在今天同樣也是使得海南發展艱難的根源所在。
海南的困境
工業革命以后,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沿海地區都逐漸擺脫了古代邊疆的角色,依托著海洋得天獨厚的運輸優勢,率先成為了面向世界開放的窗口,建設起新的經濟重心。
不過,在這其中也有一些例外的存在,海南便是之一。
1950年,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年,海南終于迎來了解放。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彼時新中國所面臨的復雜國際環境,在這一時期,海南的發展重心一直以軍事為主,經濟方面能夠拿得出手的,基本上只有一個橡膠業。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深圳、珠海兩個南方經濟特區的建設成功,不少人開始倡議大舉發展海南,甚至在當時還喊出口號:“要用20年讓海南趕上臺灣。”
畢竟,從地圖上來看,海南近傍香港,遙望臺灣,內靠珠江三角洲,外接東南亞,可以說占盡了優勢。
然而,事實證明:“理想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
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建設經濟特區,可是這卻沒有成為海南騰飛的契機。
在此之前,海南屬于廣東的一部分,尚可借力于廣東雄厚的底蘊進行發展。
而在脫離廣東之后,海南不可避免的就需要陷入與其他省份的競爭之中,恰逢當時上海浦東也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兩相對比之后,大部分的資本都選擇了后者,海南反而掉了隊。
當然,如果僅僅因為資本不到位,海南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可問題的關鍵在于,海南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此。
首先,一般來說,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實體產業永遠是最重要的發展基石。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之中,海南卻走了不少彎路,過度依賴于旅游業和房地產帶來的繁榮,致使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長期缺乏支撐。
不過,客觀來講,海南過去實體產業的發展不力,和其所處的環境也息息相關
一方面極端惡劣天氣頻發,臺風天氣的頻繁出現,使得很少有資本愿意在海南投資建廠。
另一方面,瓊州海峽的阻隔,又使得原本很短的運輸距離,反而增加了運輸成本。
雖然國家一直想要建設“跨海大橋”,但是從現實來看,無論是成本還是技術目前都頗具爭議,以至于今天直接成為了一道“世紀難題”。
最后,海南人才的缺乏,也是限制其發展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海南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孤島效應”被進一步發大,相較于內地便捷的學術交流,海南長期游離于體系之外,致使在過去的幾十年,本地教育水平嚴重低于其他省份。
而與此同時,海南本地的高校又對其他省份的人才缺乏吸引力,這使得海南實際上一直處在人才缺少的狀態之中。
沒有資本,自身條件受限,人才又稀少,這就是海南這些年來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也正因為如此,盡管過去國家一直在對海南進行著政策上的扶持,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相較于其他特區的成功,似乎有些收效甚微。
那么,海南難道真的沒有出路了,只能就此沉淪下去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如今海南的未來,已經有了新的可能。
孤島不“孤”,困局可破
2018年,在對海南進行考察的時候,就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強省”,自此,海南迎來了新的時代。
而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海南從原本比較寬泛的經濟特區,正式確定了未來的發展目標,那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
為什么會是海南呢?
對此,現實是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前不久,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操縱之下,美國對全世界發起了貿易戰,引發全球經濟動蕩。
于此背景之下,可以預料的是,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將會進一步蔓延,屆時全球自由貿易勢必將遭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
為了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尋找新的突破,打造“區域一體化”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海南與東南亞比鄰而居,自然是落實新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2013年至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系正在不斷加深。
其中東盟與中國的外貿總量就從2013年的10.66%上升到了2023年的15.35%,這也使得在過去的6年多時間里,東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在未來的5到10年里,中國和東盟之間有望實現三個30%,即: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30%、GDP占全球的30%、外貿總額占30%。
有了這三個30%作為支撐,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未來,自然是前景無限。
所以,為了推進合作的進一步加深,中國必然需要進一步開放,而海南作為中國面向東盟的最前沿,建設自貿港就是最關鍵的一步棋。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理阿克爾別克·扎帕羅夫曾經說過:“如果大河里有很多水,支流里也會有水,今天全世界各國就是在從中國經濟中汲取水分,實現發展。”
可以預想到,伴隨著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聯系越發緊密,海南的重要性也會越來越突顯,屆時海南經濟發展自然就會受益于其中。
那么,原本海南所面臨的發展困境,便順理成章的不攻自破了。
當然,距離這一天的到來,仍然還需要等待,我們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
畢竟,“孤島不孤,困局可破”,海南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更是時間與耐心。
參考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重要論述的海南實踐及基本經驗-李佳誠
海南自貿港建設:新加坡經驗啟示及未來發展方向-林光明
海南自貿港未來可期-邵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