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開封市政府調研組組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凱一行,來到蒞臨尉氏縣蔡莊鎮考察蔡邕、蔡文姬文化,縣領導任建坤、縣委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張建營、蔡莊鎮鎮長要世豪陪同調研考察。
調研組先后聽取了蔡莊鎮村民及史志研究學者王小秋、鄒道榮、馬現鋒對蔡邕墓和蔡氏文化的介紹。大朱村黨支部書記黃書治介紹:“蔡邕墓原來占地面積五頃四,有四十多畝地,蔡邕墓在解放初期墓冢非常高大,比屋頂還高,小孩們經常在蔡邕墓上玩耍?!?/p>
蔡公祠守護人鄒道榮說:“1959年文物普查時,拍攝有三張老照片:蔡莊鄉南大朱蔡中郎冢、蔡中郎祠文物保護小組成員、蔡邕祠,原來的蔡邕墓、蔡邕祠文物保護小組成員朱殿亮,今年已經79歲,軍轉干部,原來在國家航天部某研究所工作,他還能清晰的回憶起蔡邕墓、蔡邕祠當時宏偉壯觀的情況。”
河南省文博副研究員王小秋介紹說:“該處遺址為漢代大型墓葬,與清康熙《開封府志》關于‘漢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蔡家莊)’的記載可以互為印證。歷代《河南省志》也均有記載,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大朱村出土的幾通明清古碑也值得大家參考。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刻《明處士朱公墓志銘》記載:“公諱克順,字成之,號北園。其始祖面先為隸潁上人,洪武初,徙居尉之蔡相鄉,乃蔡邕故里也?!鼻寮螒c三年(1798)所刻《皇清邑庠生員顯曾祖考廉夫府君顯曾祖妣趙太君墓志》記載:“先曾祖考邑庠生員,姓朱氏,諱載簡,字廉夫,開封府尉氏縣留石保人。原籍洪洞縣,明初,始祖太公遷居尉南,占籍蔡家莊。閱六世,九世祖治亭公移居蔡中郎墓側,因家于茲村,名朱家莊?!鼻寮螒c十三年(1808)大朱村的歲貢朱淑孔撰寫的《重修蔡中郎祠碑記》記載:“吾村舊有中郎墓,迤北有蔡家莊,迄今千有余年矣,歷代相傳,概無異辭。又征之邑乘,云:‘城南四十五里有蔡稜墓,中郎墓附焉?!?/p>
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馬現鋒介紹說:“蔡姓起源于西周蔡國,以國號為姓。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蔡氏祖先為了避難從蔡國遷徙到鄭國的圉地,最終在尉氏縣圉鄉(今蔡莊鎮)安家落戶。蔡郎碑(《瑯琊王傅蔡朗碑》,永興元年,公元153年蔡邕撰(古碑在尉氏縣岀土)記載:‘公族分遷,氏家于圉’(原鄭國圉地)?!薄安嚏吒赣H蔡稜、母親袁氏、叔父蔡質、祖父蔡攜、六世祖蔡勛等蔡氏先祖均葬于大朱村蔡氏祖塋。《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蔡家莊,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漢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此。’《河南通志》記載:‘蔡邕宅,在尉氏縣南三十里,名蔡家莊,邕先世之墓皆在此?!犊滴蹰_封府志》記載:‘蔡家莊,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漢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辈淌霞易逶谖臼峡h繁衍生息,涌現出了許多蔡氏名人?,形成了著名的尉氏堂、陳留堂、濟陽堂蔡氏家族,蔡氏后裔從這里走向四方、開枝散葉,遍及全球。
河南省尉氏縣是中華蔡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世界濟陽堂蔡氏的祖根地,2007年5月,在尉氏縣紀念蔡文姬誕辰1830周年研討會上,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紹侯先生要求要把尉氏縣蔡邕、蔡琰文化研究會辦成全國蔡氏文化研究中心。
考察團認為,蔡莊鎮蔡邕墓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文化價值。考察團建議相關部門在保護好蔡邕墓的同時,讓文物活起來,循序漸進,立足長遠,科學規劃,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聯合國內外蔡氏宗親,對蔡邕墓進行修繕,爭取早日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文凱強調,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深厚動力。要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懷著深厚歷史自信和高度行動自覺,切實加強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和利用,守護民族文化根脈。要注重規劃引領,在摸清現狀基礎上,善于運用專業力量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保存歷史原貌,賦予新的生機。要堅守保護和利用重點,探索長效管理機制,為我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利用貢獻力量。(馬現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