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攜手探新路 助農增收促振興
東港鎮創新推出“政府搭臺、企業運營、村社聯動”機制,破解“豐產不增收”難題
東港鎮優果種植基地西瓜喜迎豐收,借助訂單銷售模式,這批西瓜將被銷往外地市場。吳旭俊 攝
去年,惠來縣東港鎮的苦瓜田迎來了大豐收,田間地頭的苦瓜掛滿藤蔓。本應是農戶喜笑顏開的時刻,然而每斤0.4元“白菜價”的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賣則虧損、囤則爛損”的兩難局面,成為東港鎮農業發展道路上的一道坎,也讓當地政府深刻認識到,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才能打破“豐產不增收”的困局。
滯銷之痛:豐收背后的困境
“看著滿園的苦瓜賣不出去,心里真不是滋味。”回憶起去年苦瓜的滯銷經歷,東港鎮的種植戶仍有些無奈。去年,該鎮種植的苦瓜迎來大豐收,本應是收獲的喜悅,卻被市場現實潑了冷水:外來收購商將價格壓至每斤0.4元,遠低于種植成本,不少農戶辛苦一季卻面臨虧損。這種“豐產不增收”的困境,嚴重打擊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農產品滯銷并非偶然。一方面,分散的種植模式使得農戶在市場中缺乏議價能力;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戶難以把握市場需求,往往是種出來了卻找不到銷路。
如何破解這一困局,成為擺在東港鎮政府和農戶面前的一道難題。
破局之路:政企協作的創新實踐
面對困境,東港鎮政府積極行動,聯合惠來商會展開調研。他們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對高品質農產品有著旺盛的需求,而東港鎮憑借沿海溫潤氣候和富硒土壤,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天然條件。關鍵在于如何將農戶的產品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
經過多方努力,東港鎮與廣州永昌順果品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將田間農產品轉化為年銷千萬斤的直供商品,預計年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
為確保合作有效落地,當地創新推出“政府搭臺、企業運營、村社聯動”機制:強村公司負責組織農戶標準化種植,從選種、施肥到采收,均有專業指導;永昌順公司則利用自身優勢,搭建銷售網絡,將東港鎮的農產品直接送入大灣區的超市和市場。
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銷售問題,而且提升了農產品品質。雙方融合“永昌順”品牌與“東港鎮”地域標識,建立全鏈條品控體系,讓每一份農產品都可溯源。同時,強村公司將部分收益反哺村社,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培訓,為農業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發展之效:多元農業的嶄新圖景
今年,東港鎮優果種植基地的西瓜迎來了產銷兩旺的好勢頭。在180畝的基地里,金黃瓤的“特小鳳”和紅瓤的“4K西瓜”長勢喜人。通過訂單銷售模式,這些西瓜從田間直達珠三角及省外市場,畝產約3000斤的西瓜以每斤2元左右的價格銷售一空。
“現在種地心里有底了,不用愁賣不出去。”種植戶們笑著說。訂單農業模式讓農戶不再為市場波動擔憂,統一的技術指導也讓農產品品質更有保障。更讓農戶高興的是,隨著品牌效應的提升,農產品價格也在逐步提高。
東港鎮鎮長方健表示,未來將繼續延伸農產品產業鏈,發展深加工,建設農副產品集散地,配套物流倉儲冷鏈,發展電商銷售。通過這些舉措,進一步提升東港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從苦瓜滯銷到西瓜暢銷,東港鎮的創新實踐,為其他地區破解“豐產不增收”難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該鎮通過政企協作、模式創新,讓農戶與市場緊密相連,讓豐收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入,這不僅是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更是保障農民利益、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來源:揭陽日報(記者:林志鵬 胡旭瑩 通訊員:吳槿)
部分圖片來源:廣東省惠來商會微信公眾號
編輯:“和暢惠來”政務微信編輯部(編輯:池邊樹)
“和暢惠來”政務微信是中共惠來縣委宣傳部(惠來縣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推出的宣傳惠來、了解惠來的新窗口。“和暢惠來”堅持發布權威資訊,服務百姓民生,弘揚本土文化,彰顯惠來特色。
垂詢合作熱線:0663-6681035
聯系郵箱:HCHL336688@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