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車輛有序通行
▲疏導交通
短短3公里的道路周邊,聚集了7所市重點學校、2家三甲醫院,常住人口2.1萬人,而道路寬度僅10余米,高峰時段每小時超1800輛車通行。資源集中與道路狹窄沖突,潮汐流量與歷史規劃矛盾,如何破解老城區普遍存在的人、車、路矛盾?九江市公安局交管支隊巧用多種“小心思”微調整,讓以往“平峰等半天、下雨堵一天”的“長紅”路段變得通暢有序,收獲了群眾好評。
“讓路于學”
九江市潯陽區南門口路段地處老城核心區,是周邊7所學校學生上下學的必經路段。每天早高峰,與南門口相連的環城路承載著巨大的交通壓力,道路一側為臨街建設的住宅樓、一側緊鄰甘棠湖,僅有16米寬的道路無拓寬條件,只能在現有基礎上提高通行能力。當地交管部門經過反復調研,大膽采用“讓路于學”的工作思路,一次性取消環城路49個全時段固定停車位,將雙向兩車道擴為四車道,有效釋放現有道路資源。
同時,針對掉頭車輛無序穿插、公交站臺距路口過近,導致車輛積壓、交叉擁堵頻發的頑疾,當地交管部門協調有關單位將公交站臺向北遷移50米,在路口增設專用掉頭車道及信號燈,規范車輛轉向秩序,有效解決路口擁堵問題,高峰時段通行效率顯著提升。
機非分離
在與南門口連接的南湖路、甘棠南路上,有三所學校的校門臨街。上下學高峰,接送學生的車輛集中通行,機動車違停、非機動車搶道、行人滯留校門口等現象交織,不僅導致交通秩序混亂,還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當地交管部門在充分調研與推演后,實行“硬隔離+軟引導”的方式,在三所學校周邊增設747米長的機非隔離護欄、115米長的人非隔離護欄,強制分離機動車、非機動車與行人通行空間,避免混行沖突。
同時,當地交管部門加強交通引導,減少車輛扎堆等候現象,預防性避免車輛在校園門口扎堆亂停的現象,使校園門口從“無序擁堵”變為“有序通行”,校園周邊輕微交通事故起數下降了20%,事故風險大幅降低。
錯時供給
方圓3平方公里的面積,常住人口2.1萬人,聚集了醫院、學校、商圈等優質資源,停車問題突出。當地交管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和“民意導向”相統一,利用“時間差”錯時供給,最大限度釋放道路資源。
環城路49個全時段停車位取消后,為兼顧居民夜間停車需求,按照“錯峰共享+動態調控”的思路,當地交管部門將道路兩側設為夜間停車位和上下學高峰限時(7:40-8:30、16:00-18:00)接送車位。與此同時,在市政、園林等部門的支持下,盤活校園周邊的邊角地塊,在白天上下學高峰時段開放臨湖小廣場供機動車和二、三輪車臨時停放。以上措施讓車位數量增加2倍,周轉率提升3倍,實現了“白天保暢通、夜間保民生”的雙贏效果,“停車難”與“行車堵”矛盾得到極大緩解。
一系列舉措實施兩個多月后,該路段高峰時段的通行評級由原來的E級上升至現在的D級,平均停車次數由1.6次降至1次,延誤指數由69.36降至42.45,高峰時間平均縮短近12分鐘,通行效率顯著提升,人車混行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校門前秩序明顯改善,學校周邊交通安全隱患得到有效治理。(文/圖 高科 肖雨珂 新法治報·贛法云 記者周潯)
來源:《新法治報·交通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