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車展上,一汽-大眾銷售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吳迎凱與上汽大眾銷售公司總經理傅強攜手登臺,“強強聯手私定終身“的舉動將行業和消費者的目光牢牢鎖定。這對中國車市最特殊的"雙子星"為何聯手為”雙終身質保“站臺,以如此堅定的姿態為消費者“兜底”?是德系品質的底氣使然,還是另有深意?這場看似反常的“聯動”,究竟藏著怎樣的含金量。
政策深挖,用戶利益背后的“長期主義”
“雙終身”質保并非簡單的營銷噱頭,而是為車主兜底的零套路政策。不同于多數品牌“終身質保”綁定苛刻條件,一汽-大眾卻以“不限年限、不限里程、全國聯保、事故備件同樣兜底”的政策,撕開了行業“偽終身”的遮羞布。更關鍵的是,這是全行業首個覆蓋全系燃油SUV的“雙終身”承諾,從旗艦攬境(參數丨圖片)到入門探歌,用戶無需為“車型等級”妥協權益。
根據政策,自2025年4月12日起,購買一汽-大眾全系燃油SUV的用戶可享受整車終身質保+原裝備件終身質保,覆蓋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十大核心系統,兌現“真金白銀”的承諾。實現省錢不套路、省心零焦慮、保值有保障。
為什么說一汽-大眾省錢不套路、省心零焦慮、保值有保障呢?下面我們拋開營銷話術,將政策轉化為可量化、可感知、可持續的保障。目前,行業普遍半年/5000公里,而一汽-大眾保養周期長達1年/1萬公里,按照平均換車周期8年計算,用戶自費頻次更低,以探岳為例,6次保養套餐折后單次僅470元,與連鎖快修店持平,卻享受原廠服務;而且持續在4S店保養的車輛,保值率提升2%-3%,置換時額外補貼數千元,相當于“保養費全額返現”;事故維修備件同樣享受終身質保,打破行業“僅限原廠零件”的潛規則,全國890家經銷商如“毛細血管”覆蓋用戶需求。
與競品相比,一汽-大眾的政策直接瞄準了用戶最隱秘的焦慮——用車生命周期中的不確定性,用“終身兜底”徹底消除后顧之憂。
底氣溯源,德系品質藏著對用戶的溫柔
敢承諾“終身質保”,源于一汽-大眾對自身品質的絕對自信。這份自信的根基,是34年德系制造標準與本土化嚴苛驗證的深度融合,更是對用戶需求的精準翻譯。
8100噸壓機以3.3秒/件的速度,搭配微米級模具,打造出比競品厚0.1mm的電鍍鋅鋼板;斥資20億的自動化噴涂線,讓車身12年不銹穿;自動擰緊數據保存15年,車身匹配精度±0.5mm。這些數字背后,是一汽-大眾對“德系精工品質和安全”的偏執。
如果把汽車設計比作宏大敘事,每一處細節都應是對用戶真實用車場景的精準回應。一汽-大眾深諳此道,將用戶洞察融入車輛設計的每一寸肌理,從“實驗室數據”到“真實場景”,搭建起一座無縫銜接的橋梁。正如設計師說的車輛設計時,會考慮到各種用車場景,如頻繁開關車門、雨雪等惡劣天氣下用車,針對這一情況,設置遠超行業標準的測試,在車門開關測試中設定了 10 萬次循環的嚴苛標準,對車輛進行了 45 倍暴雨級淋雨測試、9類極限路況檢測。一汽-大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將每一個用車場景都視為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用戶至上”。
陽謀破局,一汽-大眾的價值重構
在價格戰硝煙彌漫的當下,一汽-大眾的“雙終身”質保,更像是一場價值觀的降維打擊。
當電動化浪潮催生“技術焦慮”時,燃油車用戶更需要確定性——一輛車能否“開得住、修得起、賣得值”。以探岳為例,其用戶畫像中,家庭務實、追求性價比的用戶占據絕大部分,他們更關心保值率、性價比、維修便利性及成熟動力系統,而一汽-大眾直擊痛點,撕開“技術焦慮”的偽裝。
“終身質保”的威力,還在于它重新定義了競爭維度。一汽-大眾將戰場從營銷話術拉回制造本質,卷品質,卷服務,890家授權經銷商、18000人服務團隊、40%從業超10年的技術骨干,讓“終身質保”從口號變為現實,用陪伴用戶走的更遠,倒逼行業回歸“長期主義”,以人為本,深耕用戶。
一汽-大眾的“反常”,恰恰是其“正常”,作為中德汽車工業合作的標桿,它始終以“用戶需求”為標尺,平衡前瞻布局與當下實力。無論是車展上亮相的首款CMP平臺純電概念車、自研智慧座艙系統,還是此次車展聚焦的“雙終身”質保,其內核始終一致:讓技術回歸服務人性的本質。一汽-大眾用最樸實的政策證明:真正的行業引領者,不僅要看得見未來,更要守得住當下。而用戶手中的車鑰匙,終將成為投票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