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園,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曾經的所在地,坐落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之處。此地原本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將其作為中央社會部駐地,后經過整理和綠化,中央機關將這里建成干部休閑的場所并改名為延園。直至今日,舊址大門石柱兩側,仍留存著康生所書寫的“延園”二字。
1944年至1947年3月期間,中共中央書記處從楊家嶺遷移至此。在此居住的這段時間里,中共中央書記處持續引領全黨深入開展整風運動,推動解放區軍民積極進行大生產運動,精心籌備中國共產黨“七大”。不僅領導全國軍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還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目標,與國民黨頑固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全面內戰做好了充足準備。
在這一居住時期,毛澤東撰寫了諸多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文章,如《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組織起來》《兩三年內完全學會做經濟工作》《學習和時局》《評蔣介石在雙十節的演說》《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對日寇的最后一戰》《關于重慶談判》以及《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等。其中,僅被收錄于《毛澤東選集》的就多達28篇。
在此期間,諸多重大事件相繼發生。
1944年11月,毛澤東于此處接見了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赫爾利,雙方展開了為期兩天兩夜的深入會談,并簽署了關于成立聯合政府的中共方面提出的五點建議。同年12月,毛澤東又在居地會客廳會見包瑞德,對國民黨的三點建議予以有力批駁。
1945年8月,毛澤東從這里啟程,前往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
1943年,在解放區軍民掀起的大生產運動中,棗園舉辦了軍民紡線比賽,周恩來與任弼時皆獲評“紡線能手”。
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前往重慶談判,劉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一職,主持中央工作。9月15日,劉少奇召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陳云、葉劍英等領導同志,就東北問題展開討論,決定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并派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陳云、高崗、張聞天以及四分之一以上的正式和候補中央委員,率領兩萬干部與十萬大軍挺進東北。
9月19日,劉少奇、朱德經向毛澤東主席請示,起草了《關于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這一黨內指示,有力地支持了重慶的談判斗爭,對縮短戰線、集中兵力,以及發展和鞏固東北根據地,均起到了關鍵作用。
1947年2月,經葉劍英介紹劉少奇與王光美在西柏坡結婚。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于棗園后溝的西山腳下,出席張思德烈士追悼大會,他親筆題寫了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并發表了《為人民服務》這一重要講話。
1947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國民黨軍隊對延安展開毀滅性破壞,棗園亦未能幸免,遭到嚴重損毀。
1953年后,人民政府著手依照原貌陸續進行維修。如今,棗園舊址內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舊居,“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中央醫務所,幸福渠等諸多景點。棗園作為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四季景色秀麗,環境清幽,交通便利,終年游客絡繹不絕。
1996年,第五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世紀之火”火炬傳遞活動中,“革命之火”火種采集儀式在棗園隆重舉行。至此,棗園已然成為全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棗園又名延園,院內樹木蔥郁,綠草如茵,“幸福渠”橫穿園林而過。園林中央坐落著中央書記處禮堂,依山分布著5座獨立的院落,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中央領導的舊居。后溝西山下是毛澤東發表《為人民服務》的講話臺和中央社會部舊址。往西三公里處是中央軍委三局舊址、展覽館及中央軍委三局烈士陵園。
1953年,棗園革命舊址開始修復,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4日,棗園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舊址現免費對外開放。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