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千年運河奔流不息,連接起南北文化的血脈,也滋養著沿岸城市的文明肌理。這條橫貫華夏大地的文化長河,宛如一條玉帶,讓古老與現代交織,自然與城市和諧共生。北京段運河作為文化帶的重要節點,不僅承載著運河歷史的厚重記憶,更在首都北京的發展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由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北京市通州區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北京環境科學學會支持,北京小學通州分校南校區承辦的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活動順利舉辦。此次活動旨在加強青少年的生態環境意識,培養青少年樹立生態環保理念。
活動邀請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龐宏偉博士,帶領同學們走近千年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深度探訪這座承載著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使命的生態公園。活動當天,北京市通州區玉橋小學、北京市通州區臺湖學校等多所學校同步組織學生觀看學習了以《千年大運河的綠色傳承——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為主題的視頻課程,同學們還可以通過“京環之聲”微博、北京科技報APP觀看視頻直播,在老師的帶領下共同領略大運河的千年文脈與現代綠色發展理念的完美交融,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靜謐詩篇。
千年文脈的生態傳承
走進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來到了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世界。這里,古老的大運河文脈與現代綠色發展理念相互輝映,共同編織出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據史料記載,730年前,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開通惠河,修建了24座水閘,打通了漕運的“最后一公里”,為大都城(今北京)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如今,這段歷史在大運河文化帶中得到了生動再現。綠心公園內的運河故道景觀帶,依托明清河道遺址,復原出了一段2.5公里的古河道。園區人員在這里種植了大量的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既可以美化環境,也能凈化這里的水質。站在運河故道浮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橋體隨水位輕微浮動,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歲月的變遷。
除了運河故道,公園內還修護了漕運碼頭遺址,修建了古橋微縮景觀等。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僅豐富了公園的文化內涵,也讓人們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
走過充滿歷史韻味的運河故道,就來到綠心森林公園的著名景觀——"千年惠林"。"千年"二字,既指這里的銀杏、國槐等長壽樹種,更代表著對自然遺產永久保護的莊嚴承諾。而"惠林"則寓意著"惠澤子孫"的生態理念,這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千年惠林中郁郁蔥蔥的油松、國槐、銀杏、側柏不僅為公園增添了美麗的風景,更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能夠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氣。此外,在種植方式上,公園通過混交種植的方式,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結構,這種結構不僅維護成本低,還為各種小動物提供理想的棲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發展,吸引了大量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在此繁衍。據測算,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5000多噸二氧化碳,此外,樹木發達的根系還能起到凈化土壤的作用。
生態修復的綠色成果
很難想象,如今這片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肺”,在十幾年前還是一片機器轟鳴、管道縱橫的化工廠區。其實,綠心公園的所在地就是以前的東方化工廠,現在游客還能看到化工廠的大門遺址。
隨著北京市的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的東方化工廠于2012年停產,2017年完成了拆除,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隨之開始規劃建設。在公園建設過程中,設計者們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打造出了一個生態宜居的綠色空間。綠心森林公園就像一個有生命力的綠色巨人:"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構成了它的“骨架和血肉”。其中,一核指的是生態保育核,它是公園的綠色心臟;兩環分別是五角星形狀的星形主干道路,以及串聯在道路兩側的二十四節氣圓環標識。三帶分別是大運河文化帶、運河故道景觀帶和六環路景觀帶,這三條生態廊道。五片區則是指文化區、休閑區、運動區、科普區和雨洪區,每個區域都精心設計,讓人們在自然中享受生活,這里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正是大運河文化帶生態修復工程的成果。
針對拆除后化工廠生態薄弱的問題,綠心公園設置了軟隔離生態緩沖帶。在原有的核心區域,也就是化工廠之前所在的位置,規劃建設了生態保育核,占地面積78公頃,相當于109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在生態保育核內,植物和動物可以自由繁衍、自由生長,通過“采用自然的方法解決自然的生態問題”這一規劃理念,綠心公園成功營造出了豐富的植物群落,為小動物的生長創造了綠色空間。
監測結果顯示,保育核區域內生態恢復效果良好,環境空氣質量持續達標,動物多樣性逐漸豐富。距今為止,已經監測到了70多種小動物在此安家落戶,包括灰臉鵟鷹、雀鷹、縱紋腹小鸮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北京市級的保護動物。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可以達到3700個每立方厘米,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相關標準。
在綠心公園的建設過程中,設計者還采用了“騰籠換鳥”的理念,針對一些老舊廠房不是拆除重建,而是進行了翻新改造,變成有網球場、籃球場、乒乓球場和羽毛球場等運動場所的城市綠心活力匯,同時還集合了餐飲、住宿等功能。重獲新生的老廠房如今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文化體驗的新載體。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在綠心公園的建設過程中,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也是一大亮點。公園內的地源熱泵系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這套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150米處幾乎恒定的溫度,通過在地下深埋的管線中的循環水來實現室內室外的能量交換。相比傳統空調系統,地源熱泵系統不僅節能效果顯著,還能顯著減少碳排放。據統計,綠心公園內的地源熱泵系統每年可以減少碳排放百余噸,相當于種植了上千棵樹。
在公園體育館共享空間的地下二層,還有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24小時不間斷運轉能源中樞,它憑一己之力擔負起了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三大副中心的文化設施約60萬平方米功能區域內所有供冷供熱生活熱水和用電。
此外,公園內還配備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整個園區能源使用的精準調控和高效管理。這些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公園的運營成本,也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站在公園的制高點——疊翠軒,綠心公園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春天,山桃花和海棠花爭艷斗麗;夏天,喬木形成濃密的林冠層為游客遮陽避暑;秋天,銀杏和元寶楓的彩葉交相輝映;冬天,蠟梅迎寒綻放為公園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綠心公園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隨處可見。公園內的星形園路環和二十四節氣環道像項鏈一樣串起綠心公園的四季美景,同時也起到了收集雨水、涵養水源的作用。公園內鋪設的大量透水磚,讓雨水能夠自然滲透、減少地表徑流,有效降低了城市內澇的風險。
在文化區內,游客可以參觀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等文化設施,了解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和現代藝術發展;在休閑區內,游客可以在綠樹成蔭的小道上漫步、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泛舟,享受寧靜的午后時光;在運動區內,游客可以盡情揮灑汗水、挑戰自我極限。
在科普區內,游客可以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了解生態知識、增強環保意識;在雨洪區內,游客則可以近距離觀察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過程,感受環保科技的強大力量。
設計者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個既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又具有現代生態氣息的綠色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忘卻城市的喧囂和繁忙,盡情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和美好。
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生態修復工程的生動實踐,也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未來,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深入推進,相信像綠心公園這樣的供市民親近自然的生態活動場所會越來越多,為我們的城市增添更多的綠色和活力。(文/孫燕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