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影視劇中, “黃魚” 是達官顯貴們壓箱底的硬通貨。所謂“大黃魚”,即十兩重的金條,而“小黃魚”則是一兩重。這些金條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見證了亂世中人們對黃金的執著。
若將一根民國“大黃魚”放到今天,究竟值多少錢?答案既與黃金的物理價值相關,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民國中央造幣廠布圖一兩 嘉德2024拍賣: 26450元
“黃魚”這一稱呼的起源,據說與軍統頭目戴笠有關。傳聞戴笠的老鄉為討好他,誤將黃金稱為“黃魚”贈送,結果遭斥責“國難當頭不如換成糧食賑災”。
老鄉后來才明白,戴笠喜歡的其實是真正的海產大黃魚,趕忙改送油炸黃魚,這才得到重用。
盡管故事虛實難以考證,但金條因形似黃魚且貴重,逐漸被民間冠以“黃魚”之名。
民國金鋪職員在稱量金磚
民國政府為穩定貨幣體系,從美國購入金磚鑄成金條。按舊制(1斤=16兩),“大黃魚”重10兩(約312.5克),“小黃魚”重1兩(約31.25克)。
金條上刻有孫中山頭像、重量及“中央造幣廠制”等字樣,成色多在99%以上,是當時最受信賴的“廠條”。
在民國,黃金的購買力比銀元更驚人。以魯迅1920年代購買的西三條胡同小院為例,一套300多平方米的宅院僅需800銀元,而1兩黃金可兌30銀元左右,不到3根“大黃魚”便能輕松購得。
煉制的一根金條相當于香煙長度
當時上海普通工人月薪約10塊銀元左右,一條“小黃魚”可換30~40銀元,足夠一個家庭數月溫飽。
戰亂時期,紙幣貶值如廢紙,黃金白銀卻成“硬通貨”。1947年,一條“大黃魚”在市場標價960萬法幣,但即便手握巨款,在黑市翻個十幾倍也未必能買到,因為老百姓知道哪個更值錢。
兵荒馬亂時期,差一點的就藏銀元,條件好的就囤“黃魚”,手里的紙幣則是能花就趕緊花掉!
民國北京胡同老照片
現在的金價“突破天際”,我們就以當前的回收價來說,國內黃金實時價格為807元/克,按“大黃魚”312.5克計算,其價值約為:312.5克 × 807元/克大約等于 25.2萬元。
而“小黃魚”(31.25克)約合2.52萬元。若考慮品牌金飾溢價(如金店足金1055元/克),價值當然會更高。
黃金的保值性雖強,但購買力因時代巨變差異顯著。比如民國時期3根“大黃魚”就能在北京胡同買下300多平的大房子。
但如今這三根換算成75.6萬人民幣,估計也就勉強付個首付了吧?可見,黃金的“保值”更多體現在抗通脹層面,而優質資產的增值遠超黃金。
民國上海老鳳祥十兩金條 西泠2021拍賣:46萬
而從收藏價值來說,民國“大黃魚”若保存完好且帶有歷史印記(如中央造幣廠編號、銀樓編號、孫中山頭像等),價值可能遠超黃金本身,溢價甚至會翻倍。
新中國后,民間的大部分“黃魚”都被回收了,當然還有更多被國民黨帶到了臺灣,所以增強了其收藏屬性。
而今,黃金仍是全球“硬通貨”,但人們更看重其金融屬性。黃金的“真香定律”永不過時,但比它更珍貴的,或許是歷史教訓與對未來的清醒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