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智妙者,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稱之,其猶影響矣,故次境說智。
智即為二:初、總論諸智,二、對境論智。總智為六:一、數;二、類;三、相;四、照;五、判;六、開。
數者:一、世智。二、五停心四念處智。三、四善根智。四、四果智。五、支佛智。六、六度智。七、體法聲聞智。八、體法支佛智。九、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十、體法菩薩出假智。十一、別教十信智。十二、三十心智。十三、十地智。十四、三藏佛智。十五、通教佛智。十六、別教佛智。十七、圓教五品弟子智。十八、六根清淨智。十九、初住至等覺智。二十、妙覺智。
二、類者,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為一。五停心、四念處,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故為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四果同見真,故為一。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為一。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支佛又小勝,故為一。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四門遍學,故為一。通教出假菩薩智,正緣俗,故為一。別教十信智,先知中道,勝前劣後,故為一。別教三十心俱是內凡,故為一。十地同是聖智,故為一。三藏佛是師位名,勝三乘弟子,故為一。通教佛智,斷惑照機勝,故為一。別教佛智又勝,故為一。圓教五品弟子同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故為一。六根清淨智隣真,故為一。初住至等覺同破無明,故為一。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如是等隨其類分相似者,或離、或合,判為二十(云云)。
三、辨相者,天竺世智,極至非想。此間所宗,要在忠孝、五行、六藝、天文、地理、醫方、卜相、兵法、貨法、草木千種皆識,禽獸萬品知名。又塗左割右等無憎愛。獲根本定,發五神通,停河在耳,變釋為羊,納吐風雲,捫摸日月。法是世間法,定是不動定,慧是不動出。邀名利、增見愛,世心所知,故名世智也。
五停、四念者,有定故言停,有慧故言觀。觀能翻邪,定能制亂。數息治散,不淨治貪,滋治瞋,因緣治癡,念佛治障道。念處是觀苦諦上四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初翻四倒,未入聖理,故言外凡智也。
煖法緣四諦境生智,伏煩惱,智更增,成十六觀智。如火鑽,上下相依,生火燒薪。以有智知有境,能生煖智,令有萎悴。如夏時聚華為[卄/積],華生煖氣,還自萎悴。又依陰、觀陰,發智火,還燒陰,如兩竹相摩生火,還燒竹林。尊者瞿沙說:求解脫智火,煖最在初。如火,以煙在初為相。無漏智火亦以煖法在先為相。如日,明相在初為相,是故名煖。
於正法毘尼中生信,愛敬正法者,緣道諦,信毘尼者,緣滅諦。信煖能緣四諦,云何言二?答:此二最勝,應先說。又,正法是三諦,毘尼是滅諦。如佛為滿宿:「我有四句法,當為汝說,欲知不?當恣汝意。」四句即四諦也。所有布施、持戒,盡向解脫,是其意趣。色界定起,是其依。於自地前生善根,是相似因緣。於四真諦,頂是其功用果。自地相似,後生善根,是依果。色界五陰是其報。涅槃決定因及不斷善根,是其利。十六行是其行,是緣生,是修慧。色界繫三三昧,三根隨所說,相應眾多心,是退。
煖有三種:謂下下、下中、下上。頂有三:中下、中中、中上。忍有二種:上下、上中。世第一有一種:謂上上。此四善根以三言之,煖是下,頂是中,忍、世第一是上。復有說者:煖有二:謂下下、下中。頂有三:謂下上、中下、中中。忍有三:謂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謂上上。亦以三言之,煖是下下,頂是下中,忍是中上,世第一是上上。瞿沙云:「煖有下三,頂有六:下下乃至中上。忍有八:下下乃至上中。世第一但上上。以三言之,煖法一種,謂下。頂法二種,謂下、中。忍有三種,謂下、中、上。世第一有一種,謂上。」煖有二捨:一、離界地,二、退時。退時捨,墮地獄,作五無間而不斷善根。頂亦如是。忍唯一捨,不墮地獄(云云)。
頂法者,色界善根,有動、不動,住、不住,有難、不難,斷、不斷,退、不退。就動乃至退者,有二:下者是煖,上是頂。彼不動乃至不退者為二: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法。復有說者,應言下頂。所以者何?在煖法頂,故名頂。在忍法下,故名下。復有說者,如山頂之道,人不久住。若無難,必過此到彼;若遇難,即便退還。行者住頂不久,若無難必到忍;有難退還煖。猶如山頂,故名頂。
云何為觀?於佛、法、僧生下小信。小信者,此法不久停,故言下小。此信緣佛生小信,是緣道諦。緣法生下小信,是緣滅諦。
問:應能緣四諦,云何言緣二諦?
答:道、滅勝故。清淨無過,是妙、是離。能生信處,為生受化者信樂心故。若世尊說苦、集是可信敬者,則無受化者。此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云何可敬信?我常為此逼迫。受化者於道、滅生欣樂,是故說二也。
復有說者,信佛、僧是緣道,信法是緣三諦,則盡信四諦也。
問:住頂亦信陰,亦信寶,亦信諦。何故但說信三寶?
答:三寶是生信敬處。但隨行者意,於陰生悅適,是名為煖。於寶生悅適,是名為頂。於諦生悅適,是名為忍。
問:何故頂退,不說煖退?
答:頂既退,亦應說煖退。行者在頂時,多煩惱業留難。煩惱等作是念:若行者到忍,我復於誰身中當作果報?若離欲界時,亦念:行者出欲界,我復於誰身中生果報?離非想非非想處時,亦念:行者離彼欲已,更不受身,我復於誰身中生於果報?於此三時,多諸留難。留難退,故大憂惱。如人見寶藏大喜,欲取即失。住頂法者自念:不久當得於忍,永斷惡道,獲大重利,猶如聖人。而忽退失,故大憂惱,是故言頂退也。
若能親近善友,從其聞隨順方便法,內心正觀,信佛菩提,信善說法,信僧清淨功德,是說信寶。說色無常,乃至說識無常,是說信陰。知有苦、集、滅、道,是說信諦。若如是即住頂,若不如是即頂退。
忍法觀者,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欲界行集,色、無色界行集。欲界行滅,色、無色界行滅。斷欲界行道,斷色、無色界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下忍。行者後時,漸漸減損行及緣,復更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斷欲界行道,除觀斷色、無色界行道,從是中名中忍。復更正觀欲界苦,觀色、無色界苦,乃至觀色、無色界行滅,除滅一切道。復正觀欲界苦,色、無色界苦,乃至觀欲界行滅,除色、無色界行滅。復正觀欲界苦,乃至觀色、無色界行集,除滅一切滅。復正觀欲界苦,乃至觀欲界行集,除色、無色界行集。復正觀欲界、色、無色苦,除一切集。復正觀欲界苦,除色、無色界苦。復正觀欲界常,相續不斷,不遠離。如是觀時,深生厭患,復更減損,但作二心觀於一行,如似苦法忍、忍法智。如是正觀,是名中忍。復以一心觀欲界苦,是名上忍。
復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後,次生苦法忍。譬如人欲從己國適他國,多財產,不能持去,以物易錢;猶嫌錢,易金;嫌金,易多價寶,往適他國。行者乃至漸捨,相續不離,生於上忍。上忍後,生第一法。第一法後,生苦忍。
問:世第一法有三品不?
答:一人無,多人有。身子上,目連中,餘皆下。就佛、支佛、聲聞為三品。
世第一法者,此心心數法,於餘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亦分、亦都。分者,勝世間法,不勝見諦。見諦眷屬不相離,慧力偏多故、熏禪不與凡夫同生一處故。盡智時,一切善根永離一切諸垢障故。三三昧乃至惡賤無漏,何況有漏,不應都勝?分勝彼煖、頂、忍法,亦應言第一,應言分勝,勝煖、頂、忍、一切凡夫所得禪,無量解脫除入也。或言都勝,非謂一切事業中勝,但以能開聖道門故。彼見諦等,不能開聖道門,以世第一法開聖道門,彼見諦等法得修見諦等法。得修者,皆是世第一法功用。是世第一法名義者,最勝義是第一義;得妙果是第一義,如高幢頂,更無有上,是第一義。
問:前諸義有差別邪?
答:此皆歎說上妙之義,亦有差別。於不淨安般名最,於聞慧名勝,於思慧名長,於煖為尊,於頂為上,於忍為妙。又,依未至為最,依初禪為勝,中間為長,二禪為尊,三禪為上,四禪為妙。如是種種說,此依《毘婆沙》釋,欲委知,向彼尋。
初果八忍、八智。三果重慮緣真,九無礙、九解脫智。支佛用總相、別相,如約三世明苦、集,分別十二因緣,即別相相也。六度緣理智弱,伏而未斷;事智強,能捨身命財,無所遺顧。聲聞能發真成聖,猶論我衣、我鉢,互論強弱(云云)。
通教聲聞,總相一門,達俗即真。通教緣覺,能於一門總相、別相,達俗即真。通教菩薩,能於四門總相、別相,俗達即真。又能遍四門出假,教化眾生。十信信果頭真如實相,為求此理,起十信心。十住正習入空,傍習假中。十行正習假,傍習中。十迴向正習中。初地證中;二地已上,重慮於中。三藏佛一時用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斷正習盡。通佛坐道場,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氣。別教佛用金剛後心,斷一品無明究竟盡成佛。或言:斷時是等覺。佛無所斷,但證得圓滿菩提具足耳。圓五品不斷五欲而淨諸根,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六根淨位獲相似中道智。初住獲如來一身無量身,入法流海中行,任運流注。後位可解,不復記。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