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
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各地市場監管部門
于今年4月至12月在全國集中開展
食用植物油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工作
其中
食用植物油標簽虛假標注問題
是本次排查整治的重點之一
那么
消費者如何通過閱讀比對標簽標注的信息
來簡單的識別產品優劣呢?
一起來學
調和油配料表含糊不清
消費者應謹慎購買
預包裝食用植物油的標簽標注應清楚規范
但有些廠家卻有意在配料表上
玩貓膩、打埋伏
亂象一:未標注調和油中各類油種占比
比如標稱“五谷調和油”“黃金比例調和油”,但配料表僅羅列油品種類(如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而無具體比例。
圖中芝麻調味油既沒有按規定標注“食用植物調和油”,也沒有標注配料的具體比例。資料圖片
亂象二:虛標主油種類或配料表順序作假
調和油包括多種配料油,但某些調和油的標簽卻只突出一種價格較高的配料名稱。如某品牌“橄欖清香型調和油”,“橄欖”字樣醒目,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橄欖油為主調配的食用油,但仔細閱讀配料表發現,橄欖油實際占比不足0.5%。
還有的標簽有意將“遞減”的順序打亂,將價格高但實際用量少的配料排在前列,如某品牌調和油配料表標注“花生油、大豆油”,但花生油占比可能不到10%,而排在后面的大豆油占比能高達80%。
圖中橄欖清香型調和油配料表顯示橄欖油僅占0.5%,如此命名易引人誤解。資料圖片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少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說,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油》(GB 2716-2018)和《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規定,食用植物調和油標簽標識必須標注食用植物調和油,同時注明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比例。生產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臨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標示的字號,標注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比例;同時,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排列。
消費提示
消費者選購時,如發現配料表只列配料名稱而沒有具體比例,應謹慎購買。此外,標簽中出現“原香”“特調”等詞語或“黃金比例”“科學配比”但無具體數據,也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SC編碼與標稱產地矛盾
消費者可自查驗證
SC(生產許可證編號)編碼
是食品生產企業的唯一標識
包含企業所屬行政區劃
產品類別等核心信息
用于規范監管和追溯來源
然而
某些產品的SC編碼與標稱產地卻自相矛盾
亂象一:編碼信息與實際產地不符
某網售“古法壓榨贛南山茶油”,其標簽標注產地“江西贛州”,但SC編碼的前5位卻是10244,依據SC編碼規則,44代表廣東,與標稱產地(江西應為36)不符;
某網售“遼寧地理標志壓榨花生油”(SC編碼前5位是10221,其中21代表遼寧),但產地標注卻是山東;
此外,有的企業自身無食用油生產資質,擅自使用合作方外省某油廠SC編碼,但包裝卻標注系“本省地理標志山茶油”,被監管部門認定“共用編碼+虛構產地”。
亂象二:突出“原裝進口”,弱化分裝地址
某橄欖油分裝企業,將進口散裝橄欖油分裝后銷售,其SC編碼的第4第5位是34,代表安徽,但外包裝刻意突出“進口”字樣,并弱化實際分裝地址。監管部門認為,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分裝食品標簽標注的產地信息與SC編碼必須匹配,也就是說,國產分裝不可直接標注原產國為產地。
圖中的特級初榨橄欖油在某平臺頁面顯示“西班牙進口”,但商品詳情里顯示的是“國產”。資料圖片
劉少偉表示,依據SC編碼規則,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中的14位阿拉伯數字,前3位是食品類別編碼,后面第4第5位處的兩個數字則是企業所在省份的代碼。
消費者可登錄市場監管總局官網食品生產許可獲證企業信息查詢平臺進行查詢。只要標簽上標注的SC編碼與標稱產地不符,消費者就有理由認為企業提供的信息不夠真實準確。
點擊圖片可查
違規宣稱功效
誤導標注“非轉基因”
食用植物油是日常飲食中常見的食材之一
但在某些廠家的標簽標注中
卻將食用植物油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功效
亂象一:隱蔽標注“轉基因”或誤導標注“非轉基因”
某轉基因大豆油將“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印在瓶底邊緣,字體僅1.5毫米;再如某花生油標注“非轉基因”,但我國原本就未批準轉基因花生商業化種植。
圖中的植物調和油配料表顯示,非轉基因指的是大豆油、玉米油,以“花生濃香”開頭,易引人誤解。資料圖片
根據相關規定,轉基因食用油需在標簽顯著位置標注“加工原料為轉基因XX”,字體不得小于配料表文字。
如果產品標注“非轉基因”,須確認該作物是否在我國批準范圍內,例如橄欖油、花生油等未批準轉基因種植的品種,標注“非轉基因”屬于誤導。
亂象二:違規宣稱功能功效或標注假信息
個別網售產品在平臺宣傳文字上違規標注“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等違反《食品安全法》的內容。有的則熱衷玩文字游戲,比如“富含維生素E”,但未標注具體含量;有的標注“不含膽固醇”,但實際上植物油均天然不含膽固醇。
標稱食用油含某種成分,須明確量化數據,否則無效。對于宣稱有治療功能食用油產品,消費者可直接向有關部門舉報。
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還應留意食用植物油標簽上的生產日期與保質期標識是否存在異常。比如是否有日期篡改痕跡(瓶身或瓶蓋處存在兩層噴碼、標簽覆蓋痕跡),標稱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否存在邏輯矛盾等。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李建
編輯/李曉雨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