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正致力于提高國內天然氣的產量,以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從俄羅斯陸路輸送的天然氣等更為廉價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國對海運天然氣的需求。俄羅斯已成為中國第三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僅次于澳大利亞和卡塔爾。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數據稱,2024年,俄羅斯對華液化天然氣出口增長3.29%,達830萬噸。
俄羅斯薩哈共和國(資料圖)
“俄羅斯計劃每年通過哈薩克斯坦向中國輸送約350億立方米天然氣,”哈薩克斯坦駐俄羅斯大使阿巴耶夫去年接受俄羅斯塔斯社采訪時稱,俄羅斯計劃建設一條經哈薩克斯坦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管道,目前建設時間、天然氣價格等有關計劃細節尚未確定,仍處于談判階段。據塔斯社報道,阿巴耶夫表示:“我們想充分利用我們的運輸潛力。路線圖已經簽署。我們正在談論(每年)供應給中國3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將使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北部地區的天然氣化成為可能。”
然而,中國駐俄羅斯大使近日在歐亞石油天然氣論壇上說:“通過哈薩克斯坦是不可行的,因為那里只有一條已經超載了的天然氣管道。這條管道將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輸送至中國。我們在塔里木盆地、甘肅省和山西省也在開采天然氣,生產出來的天然氣同樣也是沿著這條路線輸送到東部地區。”大使指出,為了沿這條路線輸送俄羅斯天然氣,就得再修一條新的天然氣管道。大使說:“這有點遠,大家正在研究,但總的來說,這是不現實的。”
在明知中國認為不可行的情況下,俄方仍嘗試推動中俄哈管道,主要是因為“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磋商遭遇困難,中俄遲遲沒能在價格等細節問題上達成一致,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又在西方制裁與國際能源市場波動下舉步維艱。俄方現在只能病急亂投醫,看看能不能在中亞方向打開突破口。現在,中國外交官罕見地將問題擺到了臺面上,應該是希望以此來讓俄方打消不切實際的想法,推動俄方盡快將主要精力放回到解決“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分歧上面。
天然氣管道(資料圖)
在哈薩克斯坦方案出局后,蒙古國突然成為最大贏家。該國宣布中俄天然氣管道蒙古段將于2025年第三季度啟動環評,958.6公里的管道將直通中國東部經濟帶。蒙古國路線比哈薩克斯坦方案縮短1200公里,輸氣成本降低40%。但是蒙古國也有政治隱患,蒙古國“第三鄰國”政策曾讓中企鐵礦項目擱淺,其外交搖擺性猶如“草原上的風向標”。但俄烏沖突后,蒙古國對華貿易額激增68%,羊肉出口依賴中國市場的現實,迫使烏蘭巴托不得不低頭。這種經濟捆綁,比任何政治協議都更牢固。
事實上,在俄烏沖突遲遲沒能解決的背景下,對于俄羅斯而言,能源出口,尤其是對華出口,已經成為挽救經濟的關鍵途徑之一。在西方的長期制裁下,通過強化與中、哈的合作,俄羅斯可以進一步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鞏固在亞洲能源市場的地位,作為過境國的哈薩克斯坦,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利益。在此背景下,中方的表態,則揭示了中國在能源合作上的多重戰略考量。在現階段,中國似乎更傾向于優化和整合現有資源。此外,中國目前正通過多元化的能源進口渠道,來保障能源安全。
蒙古國(資料圖)
回頭看中國的應對策略,堪稱國際能源談判的教科書案例:用數據說話:不扯地緣政治,直接擺出管道運力、建設成本等硬指標;留足后手:國內增產+多元進口,確保任何時候都有談判籌碼;以拖待變:既然俄羅斯比我們急,那就等著對方主動讓步。這種冷靜讓歐美國家都直呼“專業”。 德國《商報》評論稱:“中國證明了在能源博弈中,理性永遠比情懷更重要。 ”而俄羅斯學者則無奈承認:“我們以為抓住了救命繩索,沒想到對方早已系好安全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