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陳叔通老前輩,曾撰寫一篇文章,評選“當代四大書法家”,此結果一經公布,引起軒然大波,其中列于首位的,并非家喻戶曉的啟功、郭沫若,也不是深諳古法的吳昌碩、于右任等,而是極具爭議的康生。
康生,本名張宗可,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練習書法,精通章草,自成一體,人稱“康體”,用筆韻味十足,蒼勁有力、質樸渾厚,這種古雅且純正的氣貌,遠遠勝過郭沫若、沈尹默等,配得上“當代第一”稱號。
并且前期,一封署名康生的便箋,在網絡流傳,內容曰:“若論書法,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寫得強”,乍一看語言狂妄,仔細分析,康生章草的境界和水平,確有晉唐風神。
可是有人好奇,為何康生敢于怒罵郭沫若?其章草由何而來?最近國家圖書館,展出一卷章草巨著,揭開背后真相,它就是《妙法蓮華經》,1900年和《因明入正理論后疏》《因明入正理論略抄》,于敦煌藏經洞出土。
此3冊共稱《章草三寶》,乃是“敦煌草書三大高峰”,《略抄》共計12478字,《后疏》共有13364字,《妙法蓮華經》現存3000多字,合計28000多字。
系統性的總結章草,涵蓋9成以上的古人草法,而且保存妥善,字口完整、清晰,無一處缺損,非常適合臨學,用筆醇厚老道、率性質樸,極具中華之美。
從風格看,《蓮華經》跟索靖的《出師頌》相似,《略抄》和《后疏》,則是媲美陸機《平復帖》,展現真實的傳統古韻,字字標準,墨色濃淡相宜,章法疏密有致,還有幾分經書的禪意,令人回味無窮。
因武則天時期成書,融合“寫經體”風貌,相比敦厚、凝滯的漢晉章草,更顯靈動多變,單字多取橫勢,筆畫圓轉如“折釵股”,捺筆含蓄,少見“波磔”挑法,這種革新為章草,帶來藝術氣息和學習興趣
饒宗頤先生評價:“此卷字極草,運筆圓熟。字不連綿,而意趣一貫。字體寬壯沉厚,可見唐人草法”,此作之精妙和完備,王羲之看了也得認輸,乃是學草書必備的“入門范本”。
目前敦煌《章草三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被譽為“百億級”書法國寶,康生曾秘藏著摹印本,至于原稿出土之后,被伯希和帶走,現藏巴黎國立圖書館,可時常臨摹,夯實基礎,掌握正統古法,不被“鬼畫符”帶偏。
而今,我們對敦煌《章草三寶》,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