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青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呂正操、錢偉長以及張珍提出要為熊大縝平反。
抗戰時期,呂正操將軍任冀中軍區司令員,他是時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錢偉長是清華大學畢業,他和汪德熙、彭桓武、林家翹以及熊大縝是同班同學、張珍是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參謀長。
這事兒要從冀中軍區開始講起。
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在東北軍時期便與中共黨員接觸,贊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后來追隨張學良參與了西安事變,后因所轄647團受中國共產黨影響而被國民黨當局拆分,呂任新編691團團長。
抗戰爆發后,因691團所屬的萬福麟部53軍要撤離華北,呂正操下定決心脫離東北軍。
1937年10月4日,呂正操在在晉縣小樵鎮率領53軍691團脫離東北軍,繼續留在冀中地區參加抗戰。
呂正操的人民自衛軍發展很快,至10月底就已經發展至5000余人,為了部隊更好的發展,呂正操與晉察冀軍區取得聯系。
1938年5月,根據晉察冀軍區命令,呂正操所部成立八路軍第三縱隊,并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
(注:呂正操將軍1937年5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冀中軍區成立時條件很困難,張珍當年在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擔任參謀長期間,曾遵照司令員呂正操的指示,在北平、天津、保定之間建立秘密交通站,負責為根據地延攬人才,并運送當時較為緊缺的物資到根據地,比如根據地急需的藥品、化工原料以及無線電器材。
張珍過去在輔仁大學當過助教,因此他動員他的老同學孫魯和自己一起工作。
同年秋,孫魯返回天津,在見到了熊大縝后,便立即動員他到冀中根據地。
孫魯的邀請極大的改變了熊大縝的一生。
熊大縝是江西南昌人,1913年出生在上海,自幼求學,后經北京師范大學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根據資料記載,熊大縝為人聰穎,文體雙全,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便是學校的風云人物,深受當時清華大學理學院長兼物理系主任葉企孫賞識。
1935年熊大縝從清華畢業后,留校任助教。
抗戰爆發前,熊大縝其實已經考取了留德名額,但因為七七事變的關系,就留在了北京,與老師葉企孫一起組織清華大學南遷(當時清華已經與北大、南開合并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
北平淪陷后,葉企孫、熊大縝不得不轉移至天津,在英租界戈登路組織華大學同學會臨時辦事處,負責協助師生南遷。
在完成所有工作后,熊大縝本來可以繼續選擇去德國,也可以選擇去昆明,但孫魯到來后給他介紹了冀中根據地的情況以后,卻使得熊大縝改變了原來的想法。
熊大縝后來說服了老師葉企孫后,前往冀中根據地。葉企孫基于抗戰的考慮,也決定不再南下,而是留在天津,如果熊大縝有什么需要的話,他可以立即協助。
熊大縝案經過
熊大縝的前半生經歷以及到冀中根據地的時期,與大多數影視劇中演的差不多,這里不做過多贅述。
應該肯定的是,熊大縝為根據地確實做了許多貢獻,包括他的老師葉企孫。
熊大縝到根據地以后,先是在軍械所當技術員,負責組織武器彈藥的生產,不久又調任印刷所所長。短短三個月后又被提拔為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
不少文章指出,這是個旅級職務。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熊大縝能力確實突出。
當時,葉企孫在天津配合熊大縝,不僅往根據地送去了100多個平津大學以及其他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還搞了不少設備到根據地,特別是在聽說根據地缺乏烈性炸藥的情況下,還專門成立了技術研究所,用于研究烈性炸藥,以至于后來竟然擴建為一個擁有2000余人的炸藥廠。
據說這個炸藥廠在當時能夠大批量的制造地雷、手榴彈、子彈。
可令人頗為費解的是,到1939年以后,熊大縝的狀況就急轉直下。
1939年春,時任國民黨河北省主席的鹿鐘麟派了一個考察團到冀中根據地,熊大縝當時見到代表團中有一個叫方平的團員,熊大縝見對方受過高等教育,就試著用英語與對方交流,致使站在一旁的供給部領導人很不滿,后來供給部就把這件事當成特嫌上報了。
不少人據此撰寫文章稱,說熊大縝因為說了幾句英語,被當成特嫌對待了,很冤枉,可這其中的根源,遠不是三兩句英語引起了。
抗戰時期,不光是日偽當局對八路軍根據地滲透,就連國民黨軍統特務,也希圖滲透進入根據地進行破壞,是以從1938年開始,八路軍根據地就開始了嚴密的反特斗爭。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冀中軍區鋤奸部成立,并就此展開偵查。
不過,需要指出一點的就是,在特殊年代里,鋤奸部門對于隱藏在內部的特務奸細,不是那么容易識別的,不是像我們今天看影視作品一樣,特務奸細都很臉譜化,只能夠依靠一點捕風捉影的小事,來甄別判斷,因此很容易造成漏抓誤抓。
熊大縝案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發生的。
1939年4月,熊大縝就被冀中軍區鋤奸部逮捕了,理由就是特嫌,而且鋤奸部認定,一個以熊大縝為核心的特務組織在供給部扎了根,技術研究所、炸藥廠、醫院等所有與熊大縝有關的人員(基本上全是知識分子)都抓了起來,總共抓了差不多100多人。
這件事的影響很大,甚至于連當時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也受到了懷疑。
同月底,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黨委就把熊大縝的案子上報給了中央。
毛主席是何等的英明睿智,在結合過往歷史之下,立刻意識到,這個株連甚廣的案子有問題,立即指示重新調查,但事后晉察冀邊區政治部副主任舒同,除奸部長余光文的調查報告毛主席并不贊同、
恰好時任晉察冀武裝部長、冀中軍區武裝部長的王耀南到延安匯報工作,于是毛主席就立馬把他派回去,要他調查詳細的經過。
毛主席之所以選王耀南將軍,不光是因為他革命資歷等原因。
王耀南也是到了冀中軍區后,詳細的看了熊大縝的材料以后,才明白組織上為什么要他過來調查這件案子。
多年以后,為了澄清部分網絡謠言,王耀南將軍之子王太行特意寫了篇文章《王耀南將軍之子王太行:關于“熊大正案”的真實歷史》,詳細的提到了王耀南將軍調查該案的全過程。
當時,熊大縝的主要罪名有四點:
第一、熊大縝收到了天津的一封來信,而寄信的地址是平津保交通站,而信的署名是天津黨政軍聯合辦事處,平津保交通站是日本特務機關的交通站,而天津黨政軍聯合辦事處是日本特務機關設在天津的指揮部。這封信是夾在一批送往根據地的“肥皂”里,被秘密送到冀中根據地的,可謂是白紙黑字,鐵證如山;
第二、熊大縝把“假地雷”發給戰士們,“假地雷”發生爆炸,有100多個八路軍戰士們傷亡;
第三、熊大縝散布消息,冀中八路軍沒有國民政府的任命,是非法武裝,八路軍就應該服從國民政府命令,冀中八路軍打鹿鐘麟合法軍隊是錯誤的;
第四、熊大縝個人私自到天津活動。
以上四點事實具在。
名利心在作祟?
王耀南根據調查的情況上報中央,認為熊大縝案是個冤案,應該予以平反。
不過,也許是因為術業有專攻,王耀南主要是對第二條進行了反駁。
根據王太興文章中稱,當時八路軍并不缺乏TNT炸藥,而是缺引信,沒有引信TNT炸藥就不會炸,這也是常識,而引信其實也就是雷管,雷管里面裝的是雷酸汞,雷酸汞也是制作炮彈、子彈底火的一種重要材料。
整個抗戰時期,日本人對雷酸汞以及制作雷酸汞的原料管控非常嚴格,就連醫院里面使用的溫度計、血壓計(含汞)也是規定每個醫院只有一支。
這種情況也使得八路軍不得不另辟思路研究雷酸汞的替代品。
熊大縝到根據地以后,就稱自己可以研究雷酸汞的替代品,引起上級高度重視,晉察冀軍區任命他為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實際上也是出于他能研發雷酸汞替代品的目的。
當時,熊大縝并不是黨員,他到根據地也只是出于愛國熱忱,因此組織上給他的待遇格外優厚,每個月160大洋,這也是熊大縝要求的,他提出要按照重慶正教授國難薪餉的待遇。
根據地給予熊大縝豐厚的待遇,自然是希望他出成果,但熊大縝還是讓眾人失望了。
熊大縝最初的想法是以雷酸銀替代雷酸汞,但問題就是,雷酸銀的性能很不穩定,只要動一動就可能會引起爆炸。
后來熊大縝沒有請假私自到日本人占領的北平清華大學、天津購買原料,制作了100多個雷酸銀的雷管,在沒有經過中試、大試的情況下,就下發到了部隊,結果爆炸傷亡了100多個八路軍戰士。
王耀南將軍本就是工兵專家,玩兒炸藥的老手。后來在見到熊大縝時,還特意提到了這一點。
事實上就是,當時的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已經提前試驗過雷酸銀,發現雷酸銀的性能很不穩定,于是研究利用雷酸鉛來提到雷酸汞,并經過多次小試、中試、大試,性能十分穩定,已經裝備部隊。
王耀南當時還批評了熊大縝:
“你只是在實驗室經過小試,就急急忙忙大量生產裝備部隊,造成這么多戰士傷亡,這不但是不懂生產工藝,也是個人主義名利思想作怪,你確實需要好好改造思想。”
王耀南的批評,對熊大縝而言還是比較客觀的。
熊大縝在研究雷酸銀替代雷酸汞的過程中,并不讓人看,原因是他想通過研發新的雷管來申請專利,不讓別人幫助他研究,是怕別人搶了他的專利。
如果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去考慮,熊大縝這個想法也無可厚非。
事實就是,熊大縝的故步自封害了他,他到天津后,偶然通過書上得知,法國在1800年就已經研究出雷酸銀,并在1822年注冊了雷酸銀雷管的專利。
熊大縝后來之所以沒有經過中試、大試,就倉促把新的雷管投入部隊裝備,也是因為以上原因。
定性
王耀南基于事實以及調查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熊大縝以及熊大縝案關押的幾十個人都不是特務。”
可王耀南這個報告遞上去以后,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特別是當時冀中區黨委以及冀中軍區黨政軍領導干部都不同意這個結論,一致要求中央重新調查。
應該指出的是,王耀南雖然從技術上分析了熊大縝“假雷管”的問題,但其他很多問題,他是沒辦法解釋的,比如說熊大縝的信件問題等,而他在報告里面,在“熊大縝不是特務”的結論上,也有不少是基于情理上考慮的:
“冀中軍區周圍有日軍181個據點,在18平方公里內就有一個據點。有42個偽縣政權。日軍兵力多達18300人,偽軍1.3萬人,共有200多門大炮,200多輛汽車。平均每一據點有敵偽160人,一門炮及一輛汽車。日軍多次對冀中根據地進行掃蕩,始終沒有發現冀中司令部。如果被關押的人中,只要有一個是特務,冀中軍區司令部早就被日軍消滅了。 ”
還有個關鍵的疑問是,熊大縝散布言論的問題。
從1939年開始,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逐漸與日軍形成僵持以后,轉而把矛頭對準了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當時在華北,國民黨當局啟用失意的原西北軍將領鹿鐘麟、張蔭梧等等,不斷與八路軍發生摩擦。
熊大縝在這個關鍵時候竟然表示:
“鹿鐘麟,朱懷冰,張蔭梧是國民政府任命的合法長官,冀中八路軍沒有國民政府的任命,是非法武裝,國共合作,八路軍就應該服從國民政府命令,冀中八路軍打鹿鐘麟合法軍隊是錯誤的。”
這讓人很難不懷疑他的動機與目的。
深入分析原因,不難得出一個事實。
熊大縝到冀中根據地參加抗戰,是基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提下,換句話說,對熊大縝而言,無論是參加八路軍還是參加國民黨軍,本質上都是為了服務抗戰。
客觀分析,也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熊大縝到冀中根據地,不是以一個革命者的身份來的,他對政治的理解也稍顯幼稚。
這也就解釋了,熊大縝以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的身份,在沒有請假的情況下,私自到北平、天津等敵占區購買原料。
在絕大多數八路軍指戰員里,熊大縝的很多行為就很怪異了。
比如他研究雷管的時候故意躲在屋子里不見人,被懷疑是搞特務活動,偷摸制造出來的炸藥不炸敵人,專門炸自己人,還不請示報告私自到敵占區去。
在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重新提請中央調查熊大縝案后,毛主席重新派了時任北方局書記的彭真、許建國等人復審,后來他們給出的結論是:
“逼供不足為憑,鋤奸擴大化應予糾正。除熊大正(熊大縝)需進一步審查之外,其余人員全部無罪釋放。”
基于熊大縝的個人情況,彭真、許建國所作出的結論,就要客觀許多。
本來按照這個情況,只要事后調查清楚,熊大縝應該能無恙,可突如其來的意外,卻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1939年7月22日,日軍對我冀中根據地掃蕩,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決定立即向白洋淀轉移,轉移過程中,警衛班長史建勛借口槍支走火,把熊大縝打死了。
網上煞有介事的編造故事,說熊大縝在臨死前要戰士們省一顆子彈,被戰士們用石頭砸死,但根據考證的情況來看,沒有任何權威的資料說明。
不過,熊大縝案的影響還沒完,這在后來還要牽涉到其老師葉企孫。
(未完待續)
資料來源:
熊大縝冤案平反始末——《炎黃春秋》2014年第11期
地雷戰功臣熊大正冤案爭議——王太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