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伊朗與美國核協議框架的戲劇性突破,讓人一度以為中東危機終于能喘口氣。
但別看伊朗低頭這么快,美國的目標可不僅僅滿足于此。
特朗普政府馬不停蹄,從中東騰挪出手頭資源,猛然加碼亞太布局:
對華關稅飆到驚人的145%-245%,貿易幾乎處于脫鉤邊緣,外加三支航母打擊群即將駛入東亞水域的傳聞,更是讓亞太局勢一時風聲鶴唳。
大國博弈最怕的,正是“多線開花、各個擊破”。
當伊朗乖乖退居次要位置,美國這場“新冷戰式”舉動又將把中國推向怎樣的抉擇?
一、中東“妥協”,美國戰略重心轉移
2025年4月19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對外宣布,與美國在核協議框架上達成初步共識,并開始著手進行專家級條款細化談判。
此前雙方還劍拔弩張,哈梅內伊反復強調“不怯戰”。
然而當伊朗明顯放緩鈾濃縮活動、同意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更全面的監督時,外界已能看出其“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姿態。
美國也收獲了暫時的中東平靜:在路孚特統計中,協議草案曝出后,國際油價當即下跌1.3%,足見市場對中東火藥桶降溫的預期。
伊朗表面上“謹慎樂觀”,實際上苦衷不少:2024年GDP萎縮7.2%,通脹率直奔50%,民生困頓至極。
當下這個協議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不僅要換解除制裁、重啟對外貿易,也要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
對伊朗而言,此舉更像是“止損”,無暇再在核問題上與美國做強硬持久的角力。
而在美國看來,這次妥協換來的當然不只是油價波動上的紅利,更重要的是可以騰出更多資源,集中精力將“靶心”轉移到亞太。
特朗普政府很清楚,中東陷阱往往泥足深陷,一旦無法脫身,就難以在亞太展開新局。
伊朗的讓步讓美國有了笑納情報與監控成果的余地,同時也讓華盛頓心無旁騖,隨時準備在對華戰線上再升級。
二、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再度上演
談到美國手中最常見、也最行之有效的武器之一,便是那根“關稅大棒”。
2025年4月,美方對華平均關稅飆升至145%,部分商品稅率竟直達245%。
而相應的,中國也不得不升級反制,最高反制關稅已達到125%。
這種針鋒相對之勢,讓雙方貿易額相比2023年下滑了11.6%,中美貿易從當年中國總體出口中的20%,被硬生生擠壓到14.7%。
四舍五入便是退無可退的“脫鉤”態勢。
不久前的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宣布暫停對其余多個國家的新關稅征收90天,但唯獨對中國不留情面,引發外界對其“針對中國”用意的普遍猜測。
一面號稱要給盟友們一些緩沖時間,另一面卻加倍收緊對華征稅,真可謂“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拜此所賜,美國國內市場物價頻頻走高,零售價格平均上漲4.2%,民眾苦于承擔關稅轉嫁不勝其煩,紛紛瘋狂囤貨。
支持率下滑讓特朗普感到壓力,一度在4月17日松口“可以考慮降低對華關稅”,可那只是一句含糊的“安撫式”表態,轉頭繼續在執行面加重力度。
中國對此也只能硬撐與反擊。
通過多元化市場拓展,出口占比早已相對分散;2024年消費對GDP貢獻率超過65%,讓內需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底牌。
對游戲規則最關鍵的高科技領域,中國對美進口依賴尚未完全擺脫,但國家也在奮力追趕芯片研發和關鍵零部件國產化進程。
面對此輪關稅博弈,雙方都不好受,卻不得不各自硬扛下去,以觀未來談判轉機。
三、美軍亞太布局升級
與關稅施壓相呼應,美國在軍事層面也沒閑著。
所謂“分布式殺傷”戰略越發清晰:在菲律賓,美軍確認新增5處“睡蓮基地”,這些小型臨時據點能大幅提升其機動性與前沿存在感。
關島則潛心打造“多域特遣部隊”,既能監測海空動態,又能展開火力打擊。
美軍在日本橫須賀基地同步完成“聯合部隊總部”升級,以便更好協調美日韓聯合行動。
如此連綿布局,皆是將第一島鏈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納入威懾體系。
這還沒完,美國防部長赫格賽思今年4月先后走訪日本與菲律賓,隨后便傳出三支航母打擊群預計在2025年夏天“齊聚西太”,包括“林肯號”“里根號”“華盛頓號”在內,都將出現在東亞海域。
一旦成行,顯然會在臺海與南海方向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要知道,美軍這招“航母密集來訪”,更多是一種心理和政治信號:
在與中國的對峙中,美國誓言“絕不后退”,其盟友也得跟上節奏,選邊站隊。
區域內各方反應并不相同。
菲律賓近來重啟蘇比克灣軍事合作,一改前些年的左右搖擺,對美國示好明顯。
日本更是追加2025財年防衛預算至GDP的2.3%,可以說在“修憲”與“擴軍”路上越走越遠。
韓國因朝鮮半島緊張,加之需要保留與中方的經貿聯系,一時間反復斟酌,仍未徹底倒向美國,但也不愿輕易掉隊。
四、中國的強勢反制與“紅線”捍衛
面對應對,美國極力在亞太施加軍事與政治壓力,中國更不會退縮。
2025年4月解放軍東部戰區展開了“海峽雷霆-2025A”系列演訓,59架軍機、23艘艦艇逼近臺海周邊,多次模擬針對“臺獨”目標的打擊與封鎖。
事后國防部發言嚴正指出,“‘臺獨’分裂行徑踏進一步,我們的反制都將推進一步”。
這種高強度演訓,既是在常態化宣示主權,也是在回應外部一波波的挑釁。
臺灣方面軍力老化、戰機使用率過高,苦不堪言;美國單方面給臺軍售的昂貴武器很難一朝讓其軍事實力脫胎換骨。
解放軍的包圍與震懾,正是告訴對岸以及美國:這里是中國核心利益,容不得半點動搖。
與此同時,南海局勢也再起波瀾。
自4月20日起,中國海事部門連續發布禁航演習警告,進行72小時實彈演練,以反制美菲聯合巡航以及其他聲索國動作。
中方始終重申“不接受仲裁、不承認侵權”,并同時借助《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多邊機制,對東盟周邊國家拋出合作與溝通的機會。
所謂“勸和不勸分”,但底線問題不可讓步。
在經濟與外交策略上,中國也在打“組合拳”。
一方面對參與對臺軍售的洛馬、雷神公司實施制裁,暫停相關稀土產品的出口許可,使其在零部件供應上遭遇瓶頸。
另一方面則加深與俄羅斯、中東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通過這些措施,中國在對美博弈中逐漸摸索出一整套策略,不再只做被動接招的角色。
當然,亞太變局還不止于此。
朝鮮半島上,美韓軍演與朝鮮導彈發射頻率都在攀升。
韓國為應對朝鮮的動作,實則也在審視與美國的大規模防務合作,這其中如何拿捏與中方的關系,是個考驗。
再看俄烏沖突,其戰線依舊綿長,而朝鮮疑似向俄羅斯派出援軍的消息更讓局勢復雜化。
聯合國安理會對此表示關切,但短期內恐無解。
這些地區性“熱點”在某種程度上都與美國暗地里的調度相關:一方面,加碼對俄制裁、制衡伊朗;另一方面,又對朝鮮保持高壓;更在亞太區域挑戰中國紅線。
在全球范圍內,美國持續揮舞著“霸權大棒”,合作或圍堵全看其經濟與政治利益。
正如有人評論,中東的一次“迅速妥協”,或許并非真的消停,而是美國想抽身去“更關鍵的戰場”。
五、逼近臨界點?
正因此,中國必須看得更遠。
伊朗問題搞定后,美國全力加強亞太部署,這種“騰挪”的勢能不可小覷。
從長期視角看,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只是貿易,還有高科技封鎖、金融制裁預演,以及在全球多地區的外交博弈。
伊朗的讓步,可以說是一個信號,美國將在亞太加碼擠壓中國。
然而與2001年初入世時相比,中國已今非昔比:
一方面,2024年消費對GDP貢獻率超65%,國內龐大市場是在與美國周旋時的重要底氣。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讓中國與歐亞大陸、中東地區形成更深入的經濟紐帶。
美國就是想掐斷“鏈條”也非易事。
在軍事上,中國雖然秉持防御性國防政策,但在涉及領土完整與主權安全的核心問題上,毫不含糊。
航母、遠程導彈、先進戰機等現代化裝備的出現,至少讓美國“絕對掌控”時代一去不復返。
雖然美國派航母群在臺海、南海耀武揚威,但真要擦槍走火,后果無人敢輕言承擔。
就貿易層面而言,“脫鉤”并非易事,美國的高額關稅也會讓自己國內企業和消費者“買單”,特朗普民調下降正是佐證。
更何況,中國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許多美國企業還想深耕中國這塊龐大市場。
若美國真一味關上大門,只會促使中國加速開辟其他渠道,甚至在關鍵科技中自立自強,一旦形成規模,不再依賴美國進口,那就將給美國企業造成永久性損失。
無論怎么看,伊朗的妥協只是一個轉折點,美國對華戰略新一輪的“猛攻”才是主旋律。
焦點在于中國如何穩住局面:既要繼續擴大內需、鞏固產業鏈供應鏈,也要聯合更多國際伙伴構筑相對多元的經貿網絡,避免對美過度依賴。
在軍事與外交層面,則須理性應對,但在核心利益上絕不能后退半步。
只有關鍵時刻展現定力和韌性,才能在這場博弈中立于不敗之地。
結語
伊朗的讓步令人感慨,但美國揮師亞太的決心更值得各方深思。
或許這正是中東“低溫”與亞太“升溫”并存的時代特征。
回望近幾年,中國在回應任何外來壓力時,已不再手忙腳亂,而是更加從容自信。
正如一則評論所說:“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卻吹不倒大海。”
中美之間的對立與合作,都可能面臨新的拐點,而能否妥善管控分歧、穩住互利基礎,考驗的不僅是華盛頓的決策,更是北京的智慧與耐心。
前路縱多坎坷,唯有篤定前行,方能掌握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