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4月16日早晨,在雨城區青江街道金雞關村,晨霧繚繞的山居農莊里,36歲的黃新全站在觀景臺上,注視著他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結出的累累碩果。這位戴著智能手環、腳踩沾泥雨靴的新農人身后,是占地150畝的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四年前那個同樣氤氳著晨霧的歸鄉清晨,他帶著浸透城市汗水的積蓄存折和充滿創業理想與故土鄉愁的“雙程票”,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開啟了一場現代農業的破壁實驗。從都市白領到田間地頭的“科技農夫”,黃新全用四年時間完成的不只是身份蛻變,更是在鄉村振興與農旅融合的碰撞交融中,為當代返鄉創業群體蹚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振興新路徑。
時光倒退回2021年,那是黃新全回鄉創業的第一年。揣著打拼多年攢下的300萬元積蓄和翻得卷邊的《鄉村振興政策解讀》,這位都市白領毅然回到家鄉的金雞關村。彼時他滿腦子都是新聞里描繪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藍圖:智能大棚里水肥自動滴灌,四季不斷的觀光農業長廊,與生鮮平臺簽訂的保價訂單……在外地考察時看到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模式讓他不禁熱血沸騰。
當年開春,黃新全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簽下金雞關村2組的150畝低產低效園地。推土機轟隆隆碾過齊腰深的荒草,很快,這150畝的土地就變成了一個看似不錯的“鄉村田園綜合體”。可到了年末盤賬,48萬元的虧損額猶如一盆冷水當頭澆下——城里人周末根本不愿來體驗這種沒有特色的鄉村之旅,更別提那些閑置的網紅打卡裝置每天都在折舊,這些虧損像一記悶棍,打碎了黃新全對農業的浪漫想象。
村民的議論扎在心頭:“這小伙子弄著玩的,遲早卷鋪蓋走人。”深夜蹲在農場上,黃新全看著手機里昔日同事的朋友圈——他們有的升職,有的創業融資,而他腳上的雨靴沾滿黃泥。那一刻黃新全突然明白:鄉村振興不是復制粘貼的PPT,而是要用雙腳丈量土地的體溫。
“說實話,第二年我就想明白了——搞農業不能光整那些虛頭巴腦的‘高大上’。”黃新全蹲在地頭,隨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那會兒我天天泡在農業書堆里,研究人家鄉村振興是咋干的。慢慢地,我學會了看云識天氣,摸土辨肥瘦。”
他站起身,指著這片土地:“我走了不下百遍,后來發現這特別適合搞采摘。有天在網上看到樹莓的效益,真不錯,當時我這心就砰砰直跳!”說到這兒,他眼睛亮了起來,“更絕的是在林子里看見的那些雞糞,讓我突然開竅——這里800米的高山,不就是現成的生態養殖場嗎?”
“可你猜怎么著?”他苦笑著搖搖頭,“我跟朋友們說要種樹莓,個個都擺手,‘這玩意兒能賣錢?’準備養雞時,村里人都說:‘黃鼠狼能把雞叼光咯!’”黃新全拍了拍褲腿上的土:“不過當時我也想通了,看準了就大膽的做下去,總得要嘗試才行。”
“剛開始那會兒,真是摸著石頭過河。好在有政府的好政策和鄉親們的幫襯,到第三年,我們的50畝高山樹莓園終于見了成效。現在走進園子,滿眼都是紅彤彤的樹莓果,看著就讓人歡喜。那3000多只跑山雞更是活潑,整天在山林里撒歡地跑。”黃新全說道,“要說最大的變化啊,還是經營思路的轉變。以前在城里上班,整天對著電腦敲鍵盤,現在雖然也經常熬夜,但聽著雞鳴聲醒來時,看著窗外星光下的樹莓園,沙沙作響的枝葉就像在跟我說話,這感覺特別踏實。因為我知道,現在敲打的是大地的鍵盤,寫的是我們金雞關村鄉村振興的故事。”
經過三年的不懈耕耘,今年初春山居農莊終于迎來了豐收的喜悅——50畝高山樹莓園碩果累累,并正式成為雨城區首家規模化樹莓采摘示范基地。“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已與多家知名餐飲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年產生態土雞蛋達32萬枚,優質會員突破1000戶。”黃新全高興地說道,“今年總產值預計可達120萬元,將為村集體經濟創收35萬元。這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的突破,更展現了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
“以前自家那幾畝地效益十分低,沒想到黃新全這個年輕人憑著對家鄉的熱愛和一股子韌勁,幾年時間就把這片低效地變成了‘金山’。金雞關村村民李光明說道:“現在我每年不僅能拿到幾千元的土地流轉費,農場忙的時候,黃新全和村里還會叫我們來幫忙,又多了一筆收入,守著家門口就能掙錢,這個變化我感受最深。”
“我都60多歲了,要是在城里早就退休了,可在我們農村,我這個年紀照樣能憑力氣干活掙錢。”村民魏克貴開心地說道,“自從黃新全建了這個農場,我就固定在這兒務工,養雞、施肥、打理樹莓,樣樣都干。現在一年能掙3萬來塊錢,換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黃新全這個產業的發展對我們金雞關村的改變很大,村民增收了,集體經濟也壯大了。現在每天到我們這兒來采摘水果、購買跑山雞和雞蛋的顧客絡繹不絕。人來得多了,經濟自然越來越好。接下來,村上還要和黃新全在農旅融合方面深度合作,讓村民的腰包更鼓!”提起村里的變化,金雞關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楊永龍滿臉笑意,語氣里透著自豪。
站在山巔,黃新全望著眼前這片土地——星羅棋布的雞舍與緋紅的樹莓園交織成網,這張網不僅兜住了曾經外流的人口,更網住了金雞關村消逝已久的生機。最讓他感動的不是那些增長的數字,而是悄然發生的變化——曾經不支持他返鄉創業的堂叔,如今豎起大拇指:“新全,干得好!” 返鄉青年小劉辭去城里的快遞工作,回到村里,成了農場的銷售策劃,他說:“在這兒,我看到了希望。”這些變化,比任何成績都更讓黃新全感到驕傲。
經過四年的耕耘與蛻變,黃新全完成了從迷信“標準化”的都市精英到傾聽土地呼吸的新農人的華麗轉身。這段創業歷程讓他深刻領悟到,農業沒有捷徑可走,真正的成功秘訣在于對自然規律的虔誠敬畏,對鄉土價值的重新發現,以及用最樸實的“笨功夫”,將一個個“不可能”變為現實的堅韌執著。
這,就是新時代新農人最珍貴的成長印記。
▌記者:趙宇航、王海/文 馬周梅(實習)/圖
▌編輯:王海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