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路名研究是地名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路名,從語言屬性上看,有專名和通名、單純詞和復合詞、原生和派生之分;從命名法上看,有描述性、記敘性和寓托性之分;從文化內涵上看,有反映自然地理環境、傳統文化、經濟活動、社會文化和民族心理、歷史變遷、時代發展之分。從文化語言學的角度統計分析歷史文化名城曲阜的街巷名稱,有助于揭示其背后蘊含的城市歷史發展、社會變革情況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文化語言學;曲阜街巷道路名稱;文化內涵
引言
曲阜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是魯國故都、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在此發祥,被譽為“東方圣城”“東方耶路撒冷”。曲阜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府、孔廟、孔林統稱為“三孔”,是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見證,少昊陵、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館等旅游景點同樣具有濃厚的儒家特色。在此影響之下,曲阜的街巷道路名稱不僅體現了客觀存在的自然地理要素,還反映了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內涵。
地名是專門指代大大小小的地域的語言符號,其本質功能在于指代方位,具有語言屬性、地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王永超(2009)、李莉莉(2010)、蔣潔(2011)等對曲阜街巷道路名稱都有過相關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范圍較窄,而且都是以靜態描寫的方式展開,缺乏動態的考察。本研究將從文化語言學的視角出發,通過文獻法(《曲阜地名志》為主,其他文獻為輔)、實地調查法等具體研究方法,共搜集了181個街巷道路名稱(城區166個,農村村莊15個),以此為語料來源,靜態分析與動態考察相結合,分析曲阜街巷道路名稱的語言屬性和背后蘊含的的地理、社會、文化屬性。
一、語言屬性
漢語地名詞語的結構,可以從多種角度來分析,“從結構成分的指稱特點來看,可以分為專名和通名;從造成詞的性質來看,可以分為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從語法結構來看,可以分為單純詞地名和復合詞地名。”
以下將從這三個角度分析曲阜街巷道路名稱的語言屬性。
(一)專名和通名
“一般來說,通名用來定類,專名用來定位。”“通名標志著人們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認識和分類,記錄著人類改造自然的各種舉措和設施,也體現著行政管理的區劃系統······專名的形成則和人們對該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認識相關,體現著各式各樣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地名的‘得名之由’。”曲阜街巷道路名稱在結構成分的指稱上可分為“專名+通名”的形式。
1.“專名+通名”的音節
在所搜集到的181個曲阜街巷道路名稱中,音節數量以三音節、四音節為主,如春秋路、大同路、周公廟街、仁義胡同等,此音節數量既能比較準確地賦予路名一定的特征,也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方便人們記憶。四音節以上的街巷路名多是派生型,內部多有指示方向的“東西南北”或者數字,數量較少。兩個音節的數量最少,主要是“單音節字+街”的形式。
2.通名的類型
街道路名的通名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路”“街”“道”“胡同”“巷”等,一般而言,“路”“街”“道”要比“胡同”“巷”更寬更長。此外還有一些衍生出的通名,如“大街”“大道”等,分別是“街”“道”附加而來,這里不作細致區分,都當作是通名的一種。在181個名稱中,各通名的分布如表2所示。
(二)單純詞路名和復合詞路名
根據專名的語法結構,可以將路名分成單純詞路名和復合詞路名兩大類。單純詞路名數量較少,在181條語料中僅有“明街”“晌街”“亮街”等。復合詞路名以偏正式為主,支配式、聯合式、陳述式、補充式、附加式有所涉及,但數量不多。
偏正式:西華門街、陋巷街、十府胡同、新風路、五馬祠街、紙坊街等。
支配式:好德街、致富路、獻福胡同、有朋路、詠春胡同、弘道路等。
聯合式:文華街(因文管會和新華書店職工宿舍在街北而得名)、禮樂街、仁義胡同、康寧街、祥瑞街、康沂街(北從康寧街東段,南至小沂河,故名)。
陳述式:德興胡同、德盛胡同、德存胡同等。
補充式:浴沂路(取自《論語》:“浴乎沂,風乎舞雩······”之句)。
附加式:塘子街(因街北首開設一澡塘而得名)。
(三)原生路名和派生路名
“構詞法是對地名的語素結構關系的橫向平面的靜態分析,是屬于語法學的,造詞法是對地名的擴充方式的縱向平面的動態的考察,主要是詞匯學的研究,也涉及語法的結構。”從造詞法的角度分析街巷路名的結構,可分為原生路名和派生路名。原生路名是指最開始出現的名稱,而派生路名是在原生路名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在曲阜街巷道路名稱中,大部分是原生路名,派生路名數量不多,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路名派生路名型
(1)“專名+通名”派生出“專名+方位詞+通名”。如“永安街”派生出“永安西街”。
(2)“專名+通名”派生出“專名中的一個字+新字+通名”。如“好德街”派生出街南的六條胡同:德風胡同、德化胡同、德正胡同、德興胡同、德盛胡同、德存胡同;“詠歸泉街”派生出街兩側的六條胡同:詠春胡同、詠夏胡同、詠秋胡同、詠冬胡同、詠四胡同、詠季胡同。
(3)“專名+通名”派生出“專名+數字+通名”。如“東關大街”派生出“東關1胡同”“東關2胡同”,“官員街”派生出“官員1胡同”“官員2胡同”。
2.其他地名派生路名型
這類路名常常是由該路段的標志性建筑及其相對方位派生而來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其他地名”派生出“其他地名+通名”。如“西華門街”因其在孔廟西華門下,所以被命名為“西華門街”。
(2)“其他地名”派生出“其他地名中的幾個字+方位詞+通名”。如明故城東護城河外側、挨著東城門(又名秉禮門)的南北兩側的路分別被稱為“秉禮北路”“秉禮南路”。再如“靜軒東路”和“靜軒西路”因路段原有靜軒亭,所以,靜軒亭以西就被稱為“靜軒西路”,靜軒亭以東就被稱為“靜軒東路”。
(3)“其他地名”派生出“方位詞+其他地名+方位詞+通名”。如“東馬道北街”“東馬道南街”“西馬道南街”“西馬道北街”“南馬道東街”“南馬道西街”“北馬道西街”“北馬道東街”,都是由“馬道”這個地名派生而來的。“馬道”是明清時守城兵馬巡城的走道,根據在曲阜城的不同方位,分成“東馬道”“西馬道”“南馬道”“北馬道”,又以這些馬道的相對方位命名了上述的街名。
(4)“其他地名”派生出“其他地名中的幾個字+數字+通名”。如“工業一路”是因臨近曲阜工業園區而得名,“魯城商場1胡同”是因臨近魯城商場派生而來。
二、分類
根據李如龍對漢語地名命名法的分類,可以把曲阜街巷道路名歸為描述性、記敘性和寓托性三類。
(一)描述性路名
1.表示地理位置
例如:延恩西路、靜軒西路、南馬道東街、南馬道西街、歸德北路等。
2.描述自然景觀
例如:曲沂胡同(因位于小沂河彎曲處而得名)、雙槐胡同(因此地原有古槐兩棵得名)、甜水胡同(因胡同內有甜水井得名)、獻泉路(因路西段南臨文獻泉得名)、沂河路(因在沂河岸邊得名)等。
(二)記敘性路名
1.敘述文化景觀
例如:書院街(因“昌平書院”坐落此街得名)、紙坊街(清代,席氏在街中段路南開設造紙作坊,故名)、五馬祠街(街中段路北原有明后期修建孔氏祠堂,名五馬家祠。《漢官儀》:五馬,“漢時太守”的代稱。孔尚任曾任知府,與太守平級,故其家祠名五馬家祠。)、后作街(街中段南側有孔府的后宰門和小后宰門,此門為孔府重大祭典宰殺牲畜之專行門,故名后宰門,街以門名之。新中國成立后,廢祭而門閉。明清時,此地為孔府釀造作坊,稱為后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易名為后作街)。
2.記錄人物或民族、姓氏
例如:齊家胡同(因齊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得名)、曹家胡同(因此胡同曹氏居多得名)、孔子大道、常樂街(紀念顏回“回也不改其樂”)。
3.記載史實和傳說
例如:通相圃街(矍相圃是孔子習射的射圃,圃南有石碑,上刻“通相圃”,是由西門通往矍相圃的必經之地,故得名)、新文化街(清末廢科舉后建“山東省立曲阜師范學校”,校門在此街西首,成為魯中南傳播文化的中心,故名為新文化街)。
(三)寓托性路名
1.寓托觀念
例如:博愛胡同、好德街、欲仁街(取《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語意)、有朋路(取《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二字)、信德路、賢德路、義德路。
2.寓托意愿
例如:永安街、長壽街、五福路、康寧街、致富路等。
三、文化內涵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曲阜街巷道路名稱無外乎三個方向的發展:推陳、變革和出新。推陳指的是自命名以來一直沿用至今,變革指的是原有道路摒棄之前的名稱而改用新名。出新指的是近些年來由政府規劃建造或命名的一些新路,并給這些新道路命名。這三個方向發展的路名,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自然地理環境
曲阜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泗河、沂河是兩條主干河流,種植香稻,植被較為豐富,路名中對這些自然地理景觀有不少體現。比如反映水文環境的有:洙河西街、曲沂胡同、順河街(因在小沂河之陽且順著河的方向而得名)、甜水胡同(因胡同內有甜水井而得名)、獻泉路(路西段南臨文獻泉)、逵泉路(路旁有逵泉)等。金貴街(因此地土地肥沃,盛產曲阜香稻,俗有“金貴寶地”之稱,故得名)、稻香街反映當地盛產香稻。雙槐胡同、林道路則反映的是當地植被景觀。
(二)儒家文化
曲阜是孔子故鄉、魯國國都,孔子在此開創儒家學派,倡導仁義禮智信,培養人才,修訂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將其言行和思想主張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成為后世儒家經典。“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建筑群坐落于曲阜,成為人們朝拜孔子、尊崇儒學的圣地。曲阜人民以孔子為榮,以儒家文化為傲,這一點也十分生動地映射在曲阜的路名中。反映儒家文化的曲阜路名多有以下幾個特點。
1.來源于儒家經典
陋巷街,取自《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弘道路,取自《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鳴起街,取自《孟子》:“雞鳴而起,舜之徒也。”以此來鼓勵居者辛勤勞作。
好德街,取自《尚書》五福之一,街南六條胡同為德風、德化、德正、德興、德盛、德存胡同。
倉庚路,取自《詩經·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大同路,取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謂之大同。”
2.與孔子有關
通相圃街。矍相圃是孔子習射的射圃,圃南有石碑,上刻“通相圃”,是由西門通往矍相圃的必經之地。
池門口街(在古泮池門外)、池北街(在古泮池北)、池東街(在古泮池東邊)都與古泮池有關,相傳為孔子課余與弟子休憩之處。
春秋路。為紀念孔子著《春秋》而命名。
孔子大道。位于市政府以南,是去往高鐵站“曲阜東站”的主要道路,孔子博物館位于該路段100號,是弘揚孔子思想的一座專門性博物館。
3.與儒家思想有關
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這不僅反映在“推陳”的路名中,如仁義街、欲仁街,在現代“出新”的路名中也有體現,如信德路、賢德路、義德路、明禮路、愛德路、崇德路、仁德路等。
(三)經濟活動
路名也映射了曲阜的經濟活動。比如,“后作街”,因孔府釀造作坊而得名,反映的是曲阜的釀造業;“紙坊街”因清代席氏在街中段路南開設造紙作坊而得名,反映的是曲阜的造紙業;“油廠后街”因位于市油廠后得名,反映的是曲阜的煉油業;“棋盤街”反映的是道路兩旁商鋪星羅棋布、鱗次櫛比的盛況,極言商業文化的繁榮;“當鋪溝街”因街南頭有增益典當鋪得名,反映了曲阜的商業文化。以上路名大多反映的是曲阜當地較早時期的商業活動(根據街巷道路的命名時間,這些商業活動至少都在1989年之前),隨著現代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曲阜的現代產業不斷提升,這同樣在路名上有所體現,比如“工業一路”“創業大道”“會展南路”等。
(四)社會文化、民族心理
“地名既是一種地理名稱,同時它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反映。在地名中寄托著人們的信仰、愿望、追求與情感,反映社會的各種心態,這也是地名與社會文化密切聯系的表現。”宗教崇拜和美好愿望是曲阜道路名稱社會文化內涵與民族心理文化內涵的集中表現。
曲阜的宗教崇拜集中反映在眾多廟宇的建造上,因臨近這些廟宇,附近的街巷道路也因此得名,比如周公廟街、城隍廟街、三皇廟街、橋上廟街等,人們借這些廟宇,表達了對未知自然的祈禱和對自己未來生活的寄托。
還有一些道路名稱更為直截了當地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祝愿,比如獻福胡同、獻祿胡同、獻壽胡同表達了人們對幸福、吉利、長壽的祝福和向往,好德街、長壽街、五福街、康寧街、致富街五條街名取自《尚書·洪范》中“攸好德”“壽”“五福”“康寧”“富”等說法,同樣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
(五)歷史變遷
隨著歷史的發展,一些舊有的歷史事件和制度隨之消失,從有些道路街巷名稱中,仍可管窺一二。例如,在曲阜,轆轤把街曾更名為“太陽升街”,顏廟街、后作街和天官第街通改為“滅資街”,三皇廟街更名為“紅衛兵街”,“倉巷街”更名為“躍進街”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征,順應的是政治趨向,而1978年這些路名大都恢復原名,則反映的是這段歷史的結束。
除了歷史事件,曲阜的街巷路名還反映了思想、制度的變革。“更道新街”原名“更道”,后重新命名為“更道新街”,體現的是更夫巡夜打更制度的廢除。新文化街原名“考棚街”是因為該街西段路北有考院,每逢試期,街上設有考棚。清末廢科舉后,于舊館址建“山東省立曲阜師范學校”,校門在此街西首,成為魯中南傳播文化的中心,故1923年改名為新文化街,體現的是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新的教育制度的設立。博愛胡同原名“影塘胡同”,1935年,社會極力宣傳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故改為“博愛胡同”,反映的是思想的變革。
(六)時代發展
因城市發展的需要和政府的城市規劃,曲阜近年來修建了很多新的道路。這些新道路的命名體現了傳統思想與新思想的結合,既具有繼承性,也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工業一路、創業大道、會展南路等反映了曲阜現代產業的發展,站前路因在曲阜高鐵站前而得名,反映的是曲阜的現代交通業。
當地政府順應時代的發展,賦予街巷道路名以時代內涵,與此同時并沒有忽視曲阜鮮明的文化傳統,將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在農村地區搜集的15個街名為例,信德路、賢德路、義德路、明禮路、和諧路、友善路、民生路、愛德路、崇德路、仁德路、智德路、富民路、利民路、安居路、新風路,這些街名將傳統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德”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強”“民主”“和諧”“誠信”“友善”等結合起來,與社會主義民主、道德、法治建設相統一,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四、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從具體的語言現象中我們可以探尋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曲阜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從眾多具有特色的街巷道路名稱中便可見一斑。本文著眼于曲阜街巷道路名稱的語言現象,描寫和分析了曲阜街巷道路名稱的形式、命名分類的依據,并以此為基礎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特色。希望通過對當地街巷道路名稱文化內涵的揭示,增強當地人對自己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促進曲阜城市文明建設,提高外地人對曲阜歷史文化的認識,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范圍。
作者:孔鑫穎
來源:《牡丹江大學學報》2025年第3期
選稿:賀雨婷
編輯:汪鴻琴
校對:王玉鳳
審訂:汪依婷
責編:楊 琪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