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臉上的皮膚疾病困擾,能用化妝品解決嗎?答案是否定的。然而,近期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了一起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家住上海的原告婁女士在網絡博主的話術誘導下,陷入了營銷套路,她輕信美膚博主的推薦,購入不少化妝品,結果皮膚不僅沒修復好,反而受損嚴重,并且遭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被美膚博主話術誘導 陷入營銷套路
原告 婁女士:見到她自己有工廠,穿個白大褂,白大褂一穿老百姓就感覺是醫生來了,完了之后還有個醫師資格證那擺著,化妝品用完了第二天就開始滿臉起疹子,它會癢,然后也會刺痛,覺得臉要破了一樣的感覺。
這是不久前,婁女士向記者講述自己網上修復皮膚問題而遭遇的痛苦經歷。2023年11月,當時在杭州工作的婁女士臉上持續出現泛紅、灼熱的感覺,這個老毛病一直困擾著她。而就在經常瀏覽的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身穿白大褂的所謂“美膚”博主吸引了婁女士的注意。
皮膚科醫生的背景,再加上說得頭頭是道的專業講解,“美膚”博主的這些包裝讓婁女士很快打消了顧慮,在對方的引導下,婁女士加了對方的微信。在經過簡單的圖片和視頻問診后,對方診斷婁女士為中度皮膚屏障受損、慢性皮膚肌底炎,緊接著她向婁女士推薦了1064元的化妝品套裝。
在明知婁女士皮膚出現不良反應后,對方卻告知是正常現象,并聲稱可以專門為婁女士調制對癥的化妝品,情急之下,婁女士還是決定再試試。
然而,先后三次共花了2200元后,婁女士的皮膚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她的雙眼開始腫脹,一側臉頰也紅腫并流黃水結痂。由于皮膚受損嚴重,婁女士只能前往皮膚病專科醫院進行治療,經醫生診斷為“過敏性皮炎”。為此,婁女士先后花了3萬多元治療費。
起訴網店及博主 原告主張能否獲支持
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2024年7月,婁女士將某優選護膚品店及網絡博主陳某某等人起訴至杭州互聯網法院。同年11月,法院對原告婁女士訴被告某優選護膚品店、陳某某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一案,公開開庭審理,并依法作出了判決。
法院審理認為,原告婁女士通過某網絡電商平臺向某優選護膚品店,以及通過微信向陳某某購買護膚品,都形成了信息網絡買賣合同關系。其中,被告陳某某通過微信交付的產品為自行調制,法院判定其為“三無”產品,存在質量問題。
杭州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第一庭副庭長 曾憲未:被告銷售的這些化妝品,這些標簽是她自己自行打印貼上去的,僅僅有一些基本的品名,沒有許可證編號等信息,違反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屬于“三無”產品,所以原告是有權申請退貨款的。
另外,被告陳某某作為護膚品的銷售者,通過假借醫生的身份進行銷售,誘導原告婁女士信任后作出錯誤選擇,因此構成欺詐。
杭州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第一庭法官助理 黃應康:通過聊天記錄和原告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出,可能在前期的直播過程中以及雙方的聊天過程中,被告都有宣稱自己曾經是醫生,有行醫資格之類的表述。庭審中被告提供了初級衛生師證,但是這個并不是行醫資格證,并不能說有這個證就可以宣稱自己是醫生,可以進行一些從事醫療活動。
綜合雙方交易的全過程,法院最終判決,被告陳某某、某優選護膚品店向原告婁女士返還貨款、賠償三倍貨款及治療費、交通費、精神損害賠償金共計37850多元。
從問診到“收割”
揭開虛假營銷套路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一些網絡平臺上,部分短視頻博主打著“皮膚問題專家”的幌子,無資質行醫、虛假宣傳產品功效等亂象還有很多,如果消費者輕信這些博主的話術,很容易被引入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那么,這些披著白大褂的短視頻博主,是如何完成從問診到“收割”的營銷套路呢?
記者從某短視頻平臺推送的廣告中看到,在這個名為“菲詩傾城”的賬號上,有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博主聲稱“各種敏感肌問題她都處理過”,而且還“不用花大價錢”,在家就能舒敏。
當記者點擊視頻中的鏈接后,出現的是“大紅臉”“敏感肌”等6種肌膚問題的選項,在進行一些簡單的問答后,記者被引導添加了一個名為“高級皮膚管理師-萱萱老師”的微信。記者在她的朋友圈看到,這里每天都在更新不同患者的修復對比圖,“屏障受損”“抗炎、修復”等專業術語頻繁出現。
為了打消記者的顧慮,對方還展示了她的“專業人才職業技能證書”,而記者發現,這個證書的發證機構在2024年6月已被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撤銷登記,也就是說這個證書不受國家認可,更不能進行醫療診治相關的行為。
為驗證對方的專業性,記者用一張合成的圖片發起咨詢,很快對方便作出了“激素臉”的診斷,并制定了兩套所謂“修復”方案供記者選擇,費用分別是1073元和887元。對方聲稱,使用5至7天后炎癥會慢慢減少,7至15天后肌膚問題會慢慢消退。
當記者花費887元購買了這個名為“水初語-植萃精華套裝”后,從生產許可證編號可以看出,它就是普通的化妝品。另外,在產品說明上,記者也沒有看到之前宣稱的“舒敏”“消炎”“修復”等功效標識。對于這個問題,所謂的“皮膚管理師”告訴記者,外包裝是提前統一生產好的,為的是能備案合格,所以并不會出現具體功效的字眼。
記者在某網絡投訴平臺發現,近期有不少人針對該品牌化妝品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行為進行投訴,他們的花費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其中一位“正義喵”的網友投訴,她在花了998元購買了所謂“老師”推薦的產品后,對方又以幫助代謝為由,讓她繼續加購,前后花費了3000元,皮膚問題不僅沒見好轉,反而更嚴重了。
化妝品披“草本”外衣
直播間賣三無產品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通過打造“專家”人設欺詐消費者之外,一些短視頻博主還會打著“草本成分”更健康的幌子,向消費者售賣三無化妝品,甚至還違規售賣中草藥。
記者在這個名為“涵秋美草本護膚”的直播間看到,該帶貨主播同樣穿著一身白大褂,她一邊操作手中的研磨工具,一邊聲稱她的面膜是根據每位粉絲的皮膚問題,一人一方親自定制的。
記者發現,主播力推的這款私人訂制“草本泥膜”售價188元,平臺顯示已經賣出了558件。在直播中,主播一直在強調,她都是根據粉絲留言區所說的肌膚問題,現場調配面膜。另外,主播還略顯神秘地表示,在收到包裹后要私信聯系她。
記者花費188元購買了這款草本泥膜,打開包裝后,里面除了一罐標有產品詳細信息的面膜之外,還有3盒膏體和3袋白色粉末,它們既沒有品牌和產品配料表,也沒有生產批號,明顯屬于“三無”產品。
記者查詢后發現,這個名為“涵秋美草本護膚”賬號的經營范圍包括化妝品生產、化妝品批發等項目,并沒有中藥制品的銷售資質。另外,記者也沒看到她的行醫資質證明。
化妝品真能起到治療修復作用嗎?
這些網絡主播聲稱修復的“敏感肌”“大紅臉”,以及臉上的斑塊等肌膚問題,到底是不是一種皮膚疾病呢?化妝品能起到治療、修復的作用嗎?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 盛宇俊:在皮膚科疾病種類是特別多的,出現在面部的敏感肌、紅臉這種情況,它的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是過敏,比如化妝品過敏,可以引起面部的潮紅,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就說臉上出現這種紅、這種敏感,就把它歸為一種問題,其實它是多種問題的一個復合。
盛醫生告訴記者,網絡博主僅靠一張圖片或問卷的方式了解病情,并不是正常的診療手段。在正規醫院的皮膚科門診,醫生一般會通過觸摸病人的患病部位,同時觀察皮膚的反應等方式,判斷病情。另外,還會通過皮膚鏡檢測、詢問病史等綜合手段,最終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 盛宇俊:皮膚出現了問題,化妝品解決不了時,是需要用藥物的,比如說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面部的接觸過敏或者日光性皮炎,你在不能好轉的情況下,肯定還是要配合藥物來控制癥狀,否則時間長了之后,皮膚如果反反復復地出現炎癥,它就不太容易好。
醫生提醒,一旦有人皮膚出現不良的疾病反應,應該立刻去正規醫療機構找醫生進行問診,以免貽誤最佳的治療時間。另外,不要輕易相信化妝品可以修復或治療皮膚疾病的虛假宣傳,以免上當受騙。
出現虛假廣告內容
平臺應承擔連帶責任
皮膚出現問題,還是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問診。針對部分網絡主播通過虛構身份騙取消費者信任,以及銷售三無化妝品等行為,法律專家指出,此類行為已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涉嫌消費欺詐,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及行政處罰。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短視頻中的網絡博主營銷套路大致分為以下幾步:
- 第一是打造人設,通過穿白大褂、網絡暗語等擦邊的方式冒充“專家”,騙取消費者信任;
- 第二步是夸大功效,將化妝品包裝成“醫療修復產品”,夸大效果以吸引特定人群;
- 第三步是利用信息盲區,由于大多數消費者難以辨別“專業證書”“專業資質”的真偽,從而輕信“專家一對一指導”;
- 最后,通過夸大肌膚問題來販賣焦慮,誘導消費者反復下單,從而完成收割。

據法律專家介紹,當網絡主播在售賣化妝品時,如果宣稱“舒敏修復”“祛斑”等具有醫療功效的宣傳等內容,這種行為是明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法規中化妝品的標準以及宣傳用語是非常嚴格的,包括國家的一些強制性標準,也寫到了化妝品專門的一個廣告宣傳的規定里面去。對于一些比如說承諾效果,它就不允許出現,所以化妝品里面能宣傳的這些詞是固定的,你超出了這個范圍本身就是個違規行為。
另外,專家介紹,如果標注為廣告的短視頻中出現虛假宣傳內容,網絡平臺也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它在視頻里面有標記為廣告兩個字,這個時候就說明是在平臺買的廣告,平臺變成了廣告發布者和廣告經營者,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了此類虛假的廣告、此類的銷售,按照電子商務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平臺要承擔相關的責任,包括連帶責任在內的責任。
專家建議,出現虛假宣傳這種違法違規的情況,相關主管部門要推動聯合執法機制,平臺應強化主體責任,并且消費者要提升對虛假宣傳的辨識能力,才能有效遏制此類亂象。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