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邵陽學院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提出要全力以赴推進學校更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根據此前的公開消息,邵陽學院擬更名為湖南理工科技學院,并已經在教育廳發布公示。這意味著邵陽學院計劃同層次更名為湖南理工科技學院。
同一批公示的還有懷化學院更名為湖南民族學院。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已經正式批復,同意常熟理工學院同層次蘇州工學院。去年,濱州學院同層次更名為山東航空學院。為何這些高校愿意興師動眾去搞同層次更名,又有哪些好處和風險?
相比于容易引起各方熱議的學校更名為大學,所謂同層次更名,就是并沒有達到升格更名為大學的條件,卻要進行更名,一般是由城市冠名變更為省份冠名。
這個在湖南早有先例,早在2003年,岳陽師范學院同層次更名為湖南理工學院;常德師范學院更名為湖南文理學院;次年,零陵學院同層次更名為湖南科技學院。咸寧學院;2011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湖北科技學院
當然,這也并非湖南省獨有的現象,兄弟省份湖北也同樣出現了地方院校扎堆更名的情況。2010年,鄖陽醫學院同層次更名為湖北醫藥學院;2011年,黃石理工學院同層次更名為湖北理工學院;孝感學院同層次更名為湖北工程學院;2012年,襄樊學院同層次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
貴州的畢節學院在2014年也同層次更名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并非只有中西部省份如此,沿海發達城市也有這樣的例子,江蘇理工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84年的常州職業師范學院;1987年更名為常州技術師范學院;2002年又更名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2012年又更名為江蘇理工學院。
為什么這么多學校寧愿費心費力、費時費錢,也無法遏制更名的沖動?個人決策難免會出現不理性的現象,如此多的高校,都選擇同層次更名,那么同層次更名到底可以給相關學校帶來哪些收益?
首先,更名背后的財政杠桿效應尤為顯著。學校更名獲得省級支持后,即使是同層次更名也往往將獲得大額的專項經費,可用于相關項目的建設。
其次,更名背后的政績效應同樣突出。學校領導在提出更名目標后,更名完成將作為其在任的一項重要業績,特別是高校大多是從小名稱變更為大名稱,其政績效應更加突出。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將支持本地高校更名視為政績,在教育規劃,政府報告中大張旗鼓地講述。
再次,更名背后往往是學校目標定位的轉變。以濱州學院更名為山東航空學院為例,學院更名意味著學院將人才培養的方向更加聚焦于航空業,更名可以最短平快地得到體現。
這些舉動時候都是為了爭得學校的發展紅利,似乎都無可厚非。但是,真的一定需要通過更名才能實現嗎?這背后的邏輯就必然正確嗎?因高校更名而產生的矛盾紛爭,畢業生歸屬感的喪失,高校名稱隱形資產的流失又該誰來負責?
若說學院更名大學還符合中國人好大喜功的特性,同時,由于更名大學還有一些核心指標,可以管控和引導學院的發展。同層次更名難有標準,很難說確保有效,這樣的沖動,確實需要更多的抑制。
在這場持續已久的更名狂歡中,中國高校正在經歷集體身份迷失。當行政權力深度介入學術發展,當教育規律讓位于政績沖動,當大學精神異化為更名競賽,高等教育的本質價值已被嚴重稀釋。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構建去行政化的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以學術質量為基準的評價體系,讓高?;貧w教育本真。唯有如此,中國高等教育才能在名實相符中實現真正的內涵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