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海鐵路與老沂河交叉處,有座村莊叫莊頭。聽這“莊頭”的名字,你一定會猜疑起來,是誰給起的名字?怎么這樣古怪?看了下面的傳聞,你怪也不怪了。
明朝萬歷年間,那時還沒有這個莊頭村,只有一座很大的廟,叫做“寶林寺”。這廟內有和尚一百多人。這些和尚平時一不化緣、二不種田,可是很有錢,廟宇整齊、樓閣氣派、富麗堂皇。寺內設有“求子堂”,堂內供奉觀音送子,金色塑像。成年累月香火不斷,特別逢年過節更是人流如潮、車水馬龍,男女老幼成群結隊來廟內燒香許愿, 求神保佑升官發財,或是求兒求女,希望多子多福。因為百靈百驗大都能如愿以償。香客們誰不向廟內施舍金錢?每天神案前的功德箱內裝滿了錢財。某莊財主劉萬貫,因許愿晚年喜得貴子,向廟內施舍田地百畝,金銀千兩,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寶林寺的“求子堂”因萬靈百驗,名聲大振,方圓幾百里的人家都趕來燒香許愿。因路途太遠,當日不能趕回,就在廟內食宿,費用加倍奉還。每到半夜三更時,和尚就從暗道來到香客住房,冒充羅漢送子,誘奸婦人。
沒有不透風的墻,此事傳到徐州府的孫太守那里,孫太守為人正直,是個清官,不信邪魔歪道,更不容忍和尚作孽,殘害百姓,決定微服私訪,把寶林寺的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一天上午,他打扮成商人模樣,帶著一名妓女,說是自己的妻室, 謊說自己沒有兒子,來廟內燒香許愿求子,晚間就在廟內住宿。那夜果真又有和尚從暗道鉆出,要奸淫妓女,他哪里知道這妓女是孫太守帶來的,是有準備的,當那妓女一大聲喊叫,廟外埋伏的快班們迅速沖向廟內,將和尚拿下。
孫太守大怒,第二天一大早提前升堂,廟內所有和尚,一一帶到大堂,孫太守逐個審問落實罪責,和尚們如實招供,簽名畫押。因和尚罪惡深重,影響惡劣,敗壞風紀,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孫太守決定將二十多名罪惡大的和尚就地活埋,當土埋到脖子時,叫手下人牽來耕牛,拉來鐵耙,對著和尚頭把地耙平,然后一把火把寶林寺燒成平地,給百姓除了一害,余下和尚一律遣返回家,由當地官員監管勞務改造。
遠近百姓聞聽此事都拍手稱快,齊聲頌揚孫太守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究,寫了一首詩贊頌到:
敢做敢為孫太守,兩袖清風解民憂。除惡務盡人稱頌,留下美名傳千古。
接著孫太守把主持和尚頭割下,裝在一個包內,送到徐州府治所管轄的大小寺廟,叫和尚們觀看,以示警戒。從此, 各廟宇再也沒有作孽的和尚了。以后,人們都把這個傳聞當故事講:火燒寶林寺。鐵耙耙了和尚頭。
不久,孫太守被奸臣誣陷,說他濫殺無辜,皇上是個昏君,聽了奸臣的話,把孫太守削職為民。孫太守在任十二年,兩袖清風,一塵不染,愛護百姓,為民排憂解難,深受百姓愛戴,現在成為平民百姓, 家鄉離徐州太遠,據說老家在陜西省永和縣,千里迢迢,哪有盤纏回家?
當地百姓聽說孫太守遭了難,就派人到徐州把孫太守接到夷為平地的寶林寺廟址處,為他蓋了一處宅院,這也是對他為民除害的感謝, 從此孫太守在這里就安了家。
孫大人雖然官至太守,畢竟出身農民,不忘本分。安家后,他早起晚睡,不辭辛勞,帶領兒孫們開荒種地,全家人一起努力,偌大一個廟宇周圍沒有一分閑田,全家人生活無憂。隨著時間推移,孫太守兒孫滿堂,逐漸形成了一個小村莊,但莊無名,習慣都叫“裝和尚頭”,因這名字太長,有些拗口,便以“裝頭”二字代替,久而久之,就將此村叫“莊頭”了。莊頭一名一直沿襲到現在,莊上幾百戶人家百分之九十姓孫,他們都是孫太守的后人。
據說,馮夢龍寫的《醒世恒言》中的第三十九卷,“汪大尹火燒寶蓮寺”就是根據莊頭村的寶林寺發生的事寫成的。現在莊頭村的村北頭還留有寶林寺被燒后的殘垣斷壁及一些破碎的磚塊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