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爾濱”,書香為伴。日上三竿,王澈小朋友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巴洛克書局,翻閱起《動物妙想國》,開始一場紙上的探險之旅。夕陽西下,滿身“班兒味”的小李和小周結伴趕往半見書局,在老師的指導下創作一幅鋼筆淡彩畫,以此釋放壓力、放松心情。夜色闌珊,陽陽推開雪山書集的大門,打算選購幾本旅途中的“精神食糧”……
一間有內容、有內涵的實體書店,不僅是對公共文化空間的有益補充,也是了解一座城市人文精神、氣質品格的獨特切口。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們走進哈爾濱3間民營實體書店,探尋它們如何以“小而美”的體量,構建起“閱讀+社交+體驗”的復合場景,通過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閱讀方式和閱讀體驗,不斷將書香融入城市版圖、沁潤社區肌理,激發愛“閱”之城的文化活力。
偶遇一間書店 愛上一座城市
去年9月9日,夜風微涼,雪山書集的燈光吸引住了在哈旅行的日籍華語女作家吉井忍。她在店員的推薦下購買了兩本書,并留言:“因為受不了東京的熱度來了東北,這段時間的哈爾濱真好。”這場相遇讓她對這家獨立書店念念不忘。今年3月23日,吉井忍將哈爾濱唯一一場新書分享會開在“雪山”。
“歡迎大家常來登山。”這是店主小劉在社交媒體上發貼的固定用語。雪山書集不是嚴格意義上安安靜靜讀書的場所,既賣書,也賣咖啡,而且不必正襟危坐。書友評價雪山書集是“店小乾坤大”,6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書籍算不得齊全,但只要有新書,基本上都能在這里找到。圖書并沒按照傳統方式陳列,而是將相關聯的擺放在一起,由書友自行探索。“這正是逛獨立書店的樂趣,我們不是來找書,是期待一份‘偶遇’的驚喜。”書友羅落說。
這種“偶遇”的理念,正是店主小劉的經營哲學。“書店是內容行業,經營書店就像在寫小說,店名即書名,所售圖書、周邊產品和文化活動都是所要呈現的內容。”小劉說,自己每天都雷打不動花上近3個小時找書、選書,她希望每一個走進店里的顧客都能看到一片“腦海”、收獲一本圖書,并在閱讀中得到成長、交到同頻的朋友。“大書店的定位是公共服務,我們做社交屬性,就像美劇《老友記》里的‘中央公園咖啡館’——堅持每天營業到半夜11點,就是希望能夠給愛書人提供一處‘第三空間’,一個精神棲息地。”
“獨立書店想要生存,一定要兼顧文化情懷和商業理性,最終價值在于回歸人文本質。”在小劉心中,雪山書集不僅僅是一間讓閱讀成為習慣的書店,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分享——這里身體力行推崇環保理念,舉辦讀書分享和音樂現場……小劉說:“更多時候,我們在踐行一種社區文化生活,街坊鄰居都是構成這個社區的重要元素。”
每年春節,除初一店休外,雪山書集都正常營業,許多返哈過年的外地書友會來“登山”,在這里打卡、選書、邂逅,與小劉分享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甘與苦。流動在書店里的新年問候、歡聲笑語,讓她產生了“就這樣不退休也挺好”的念頭。“書友把我們當朋友,給予信任和鼓勵,更堅定了大家把書店做好的決心。”
“好的書店,也是人們愛上一座城市的理由。”今年4月12日,雪山書集開啟了它的第五個年頭,“我希望有更多人因為和雪山書集一樣很用心也很細心的獨立書店,而更喜歡哈爾濱。”小劉說。
在家門口建起“文化客廳”
在工程街與經緯街交口,半見書局既醒目又與周邊環境異常和諧。書頁樣的雨搭掀開一角,樹木的枝丫在空中交接,庇護著店里正在閱讀的愛書人。
店主馬巖將書店選址在這里,不僅是青睞老城區緩慢節奏與現代氣息碰撞的沖突感,也因為這處200平方米的建筑空間足夠發揮她關于獨立書店的全部想象。“我們希望美好的空間可以賦予更多思考的能量,在有序靜謐中更好地讀一本書、更舒適地坐一個下午,與那段時光自在也自洽地相處。”
精心的設計讓半見書局明亮開闊、動線流暢,書墻將圖書區、閱讀區、文創區和咖啡區分隔開來,藝術創意、社科哲學以及中西方文學等圖書被整齊擺放。“對我來說,閱讀是緩解情緒、滋養精神最簡單也最實用的辦法。”在附近上班的石頭說,這里已成為他和同事們工作之余常來的地方:“這里可以使人慢下來,看書、聊天、喝咖啡,非常愜意。”
“基于選品,書賣得出乎意料地好。但很多人到書店不是為了買書,而是需要一個充滿書香的環境。”馬巖說:“我想把書店打造成一個適合閱讀、可供交流的‘文化客廳’,也希望這里能夠成為融合多種業態、整合各類資源的公共空間。”
去年3月開張至今,半見書局組織了百多場活動,既增加了書店的“內容”,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看點”。畫展、攝影展,讀書會、分享會,意式咖啡教學課、零基礎油畫體驗課、尤克里里公開課、鋼筆淡彩創作課,英語角、室內樂演出、少兒美育課堂、劇本創作分享會……馬巖以社區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為導向,提供集講座沙龍、藝術展廳與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聚集起一群對生活有熱愛、對閱讀有追求的老街坊,書店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家門口的文化客廳”。
“我們既歡迎附近學校的小學生到店等候父母,也會招呼門外徘徊的大爺大媽進店閑逛——希望半見書局成為連接社區與人的紐帶。”馬巖笑著說:“現在來這里讀書的已經不止周邊社區的居民了,更遠的讀者也會來打卡購書、參與活動——未來,我們會繼續沉淀自己,同時用80%的精力去做公益活動,回饋給大家。”
好的書店是一所學校
“巴洛克書局”并不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店鋪選址經過精心測算,地處哈西商圈附近的居民區,輻射周邊社區和學校,構建起步行可達的閱讀半徑。“巴洛克書局還是比較傳統的,年輕人喜歡的那種‘文藝范’,我們著實做不來。”48歲的店主韓薇笑著說。
“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改變人生”是刻在韓薇骨子里的深刻。1995年,韓薇從家鄉考到哈爾濱讀書。課余之外,她最喜歡的事就是乘車到南頭道街附近,在老道外的巴洛克建筑中感受時光的沉積,這也成為她青蔥歲月里的美好記憶。留哈工作、在哈安家,生活按部就班,兩個孩子也在韓薇的悉心培育下茁壯成長。隨著兒子考入大學,女兒也上了初中,韓薇下定決心將自己從家庭瑣事中抽離出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在與閨蜜劉任溝通后兩人一拍即合——開一間屬于自己的書店。
人生下半場做實體書店的底氣來自韓薇對書的熱愛。“這些年,我們不僅自己買書、讀書,還陪伴孩子們一起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機緣巧合下也結識了許多書業和出版社的朋友。他們聽說了我的故事,既佩服又支持。”
去年年末,韓薇與合伙人出資,租下了離家不遠的三層商服。書店裝修簡單清新,進門就有種到家的感覺。“書店面向的主要客群是30歲至50歲女性,方便她們帶著孩子到店閱讀、學習。”她從媽媽培養孩子閱讀興趣作為出發點,同時借助自己在親子教育等領域的資源,期望通過陪伴和指導,為更多寶媽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教育。為了充分發揮書店的功用,韓薇還將三層對外開放,作為愛書人、寶媽群舉辦讀書會、繪本課的場地。
“好的書店是一所學校,或許哪天某個人在書店里因為某本書就改變了命運。”韓薇和閨蜜希望通過自己的書店,帶動一些媽媽、影響一些家庭,引導孩子們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幫助他們通過閱讀看見更大的世界。
“其實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賺錢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真正想做點自己喜歡并能夠堅持下去的事兒。每次在書店享受寧靜,也是對心靈的滋養。所以我們都非常愿意用主業‘養’書店這個副業。”韓薇說:“只要我們不離開這座城市,那么巴洛克書局就會一直開下去。”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陰祖峰 文/攝/視頻
編輯:劉奕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