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知否大叔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最能吃苦的一代人又回來了#
視頻里,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從超市買了肉回家。
小男孩興高采烈地跑到媽媽臥室:
“媽媽,牛肉買回來啦!”
小男孩媽媽正躺在床上玩手機,聞言笑瞇瞇地問:
“今天中午咱們吃什么呀?”
小男孩回答:牛肉拌飯!
本以為是媽媽下廚,結果卻是小男孩在下廚。
小男孩跑到廚房,只見他動作熟練地煎牛肉、煎雞蛋、燙生菜、拌米飯…
最后撒上芝麻和海苔碎,整套動作行云流水,看得我目瞪口呆。
還有一個視頻。
一小學生出門在外,媽媽通過電子手表告訴他想吃肉了。
小學生回了句OK。
隨后,獨自跑到菜市場買菜、買肉。
回家的時候,還順便取了快遞,甚至不忘給媽媽帶一包零食。
就問這是什么神仙小孩?太會照顧家長了!
隨后, #最能吃苦的一代人又回來了#這一詞條沖上熱搜。
評論區網友炸了,紛紛表示:
“這屆孩子是帶著前世記憶來的吧?”
“媽媽咪呀,最能吃苦的一代人真的投胎回來了!”
還有家長表示:
“這就是我給我兒子找的網課?!?/strong>
這屆父母能夠懶到什么程度?
視頻中,一小男孩跑到爸爸媽媽房間控訴:
“馬桶蓋子上面那么臟你們都不擦?今天全都是我在做家務?!?/strong>
“整理書架是我在整理,地也是我掃的。”
爸爸媽媽躺在床上,一邊玩手機一邊笑瞇瞇地說:
“因為你能干呀!”
小男孩一臉嫌棄地說:
“你們把我累死算了!”
看完這個視頻后,真的很感慨。
原來不是媽媽們愛嘮叨,而是誰干活誰嘮叨。
評論區的網友,更是曬出自己教育兒子的心得。
一網友讓自己兒子關燈。
兒子問為什么。
網友理直氣壯地說:你關的燈最黑了。
“嘰里咕嚕說啥呢?再給我炒兩盤菜!”
“我的爸爸媽媽,眼里一點活都沒有?!?/p>
這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微博上的一個段子,讓人啼笑皆非。
70后媽媽總說:你吃吧媽不餓;
80后媽媽說:你先吃媽再吃;
90后媽媽說:你別吃讓媽吃!
00后家長理直氣壯使喚娃:你去做飯給媽吃!
考古學家要是研究中國家庭飯桌,準能發現驚人規律:
70后爹媽像永動機,端菜盛飯永不疲憊;
80后開始學會說“寶寶自己夾菜”;
到了90后和00后這里畫風突變,吃個橘子都要跟三歲閨女撒嬌:
“媽媽不會剝,你教教我嘛~”
這屆家長,可謂是把“裝傻充愣”玩到了極點。
一網友家五歲兒子,如今能獨立完成“冰箱找食材、洗菜、開火煎蛋”流水線作業。
當被問及秘訣,他嘿嘿一笑:
“自從我有次把鹽當成糖撒進西紅柿炒蛋,這小子就再也不相信成年人了?!?/p>
這些畫面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們撕開了當代育兒的一個隱秘傷口——
我們是否過度保護了孩子?
當許多家長還在為孩子“不會剝雞蛋”“不敢獨自下樓”發愁時,另一些父母卻選擇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細節中學會獨立。
這種“反向育兒”的爭議背后,是兩代人教育觀的激烈碰撞。
熱搜的另一面,是觸目驚心的現實:
廣東某路段。
男子陳某,因偽造駕駛證被處以5000元罰金及15日拘役。
陳某父母當場發飆,怒斥交警:
“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你們為什么罰這么重!”
而他們口中的“還是個孩子”的小陳,今年已經31歲了…
還有河南某火鍋店。
一女生和男友吃火鍋到一半,要上衛生間。
等她走進去沒多久,一個小男孩跟了進去。
女生聽到外面有動靜,低頭一看,就見男孩趴在門縫里往里偷窺。
這一畫面,嚇得女生當場尖叫不已。
小男孩聽到女生的叫聲,被嚇跑了。
之后,女生找到小男孩媽媽,希望她能夠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
誰知,這位媽媽不僅沒有任何歉意,而且語出驚人:
“我孩子又沒有摸著碰著你,看看你怎么了?”
某幼兒園,一孩子因不會剝雞蛋殼,將早餐原封不動帶回家。
家長卻抱怨:“學校為什么不幫孩子剝好?”
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也暴露了傳統育兒的致命問題:
當包辦代替了教育,保護就變成了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老一輩的父母,總說“孩子還小”,卻忘了獨立與年齡無關,只與經歷有關。
當孩子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他們失去的不僅是生活技能,更是面對世界的勇氣。
與傳統育兒的“無微不至”不同,反向育兒的核心是“能放手的絕不包辦”。
有一部分網友覺得,這哪是反向育兒,分明就是“巨嬰式父母”。
沒結婚前啃老,結婚生子后啃小,一輩子過得自私自利,毫無擔當。
其實不然。
新一代的父母,看似冷漠自私,實則藏著深遠的智慧。
在網上聽過一句話:
“艱難的時代造就勇者,勇者開創安逸時代,安逸時代產生弱者,弱者重返艱難時代?!?/p>
今天的父母,正站在這個輪回的十字路口。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弱者,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就像是視頻中那些“小當家”一樣,讓孩子參與做飯、買菜,甚至管理家庭開支。
通過體驗父母的辛勞,自然生發出感恩與擔當。
只有讓孩子看見你流汗,他才會懂得生活不易,才會與你產生共情。
與其批評這一代父母,不如想想能夠從中學到什么。
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定義 “富養”。
富養孩子,不是給他們最好的物質,而是用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好的教育,也不是拼財力、比焦慮,而是回歸常識:
讓孩子摔跤,他才能學會奔跑;
讓孩子掌勺,他才能品出人生百味;
讓孩子承擔,他才能理解責任的分量。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反向育兒也不是真的就什么也不管了,在家當個甩手掌柜。
也要與傳統教育融合,不能偏廢。
從此以后,父母不再是24小時待命的超人,而是成為孩子闖蕩人生的第一個陪練。
或許,當我們不再一味溺愛或者用“為你好”綁架孩子時,那一代“投胎回來的吃苦者”,才能真正教會我們:
真正的教育,不是給孩子買最貴的玩具,而是讓他們在勞動中觸摸生活的真實模樣;
真正的教育,更不是替孩子規劃人生道路,而是教會他們在風雨中獨立前行。
教會孩子獨立,才是父母給孩子最貴的奢侈品。
來源: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80后自由寫作人。
公眾號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現在只需三步:
喜歡就給我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