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清晨,在貴陽市花溪區青巖古鎮的石板路上已響起游客的腳步聲。在世界讀書日這天,不少游客不約而同地尋訪到古鎮深處一家名為“百無一用”的書店。這家隱于鬧市的書店,用近十年的時間,悄然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
書店門口。
“這里的環境特別安靜優雅,藏書也很豐富。”游客小高站在書店門口,向筆者分享她的感受。與她同行的小唐補充道:“本來只是隨意逛逛,沒想到在拐角處發現了這家寶藏書店,里面的選書完全符合我的口味。”
2015年11月,“百無一用”書店在青巖古鎮開業,2023年遷至現址——一處1500平方米的復合空間。新址不僅保留了書店主體,還增設了城市主題書房、銀飾非遺工坊,并打造了“無用咖啡館”和“簪花狀元”兩個特色飲品品牌。書店內整齊陳列著八千余種、三萬余冊圖書,涵蓋人文社科、藝術及獨具特色的黔版圖書和地方文獻。
書店活動現場。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特別推薦戴明賢老師的《戴明賢散文》。”書店店長陳映竹一邊整理書架一邊介紹,“戴老師是貴州本土作家,他的文字能帶讀者領略貴州獨特的風土人情。希望讀者能通過這本書,在文字中感受貴州的春天。”
在“百無一用”書店,閱讀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銀飾工藝成為立體的書籍,咖啡香氣化作味覺化的閱讀氛圍,各類文化活動則成為動態的知識解構。據統計,自搬遷以來,書店已舉辦30余場活動,葉辛、戴明賢、顧久等知名學者都曾在此分享見解,每場活動都座無虛席。世界讀書日當天,貴州師范大學的覃朗老師也受邀前來講座。
書店活動現場。
有趣的是,這家看似經營得風生水起的書店,對未來的規劃卻出人意料地淡然。“我們沒有什么宏大的計劃,只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陳映竹的話道出了書店名字的深意——生活的真諦不在于刻意追求“有用”,而在于享受過程,珍視那些看似“無用”卻能持久滋養心靈的體驗。
“實體書店的價值從來不只是賣書。”陳映竹說,“我們守護的是人類慢思考的權利。在‘百無一用’,讀者不僅能閱讀書籍,更能閱讀城市的發展脈絡。我希望閱讀不只發生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而應該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百無一用”書店像一位安靜的守望者,等待那些愿意放慢腳步的讀者。或許有人為了一場哲學講座而來,臨走時帶走一本哲學著作;或許有人最初只為拍照打卡,最終卻被書架上的某本書吸引。無論哪種相遇,都在訴說著一個不變的事實:人們對閱讀的熱愛從未消失,只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被重新喚醒。
在青巖古鎮的巷弄深處,“百無一用”書店正用它的方式證明:那些看似“無用”的閱讀時光,恰恰是滋養現代人精神世界最珍貴的養分。這或許就是實體書店在這個時代最不可替代的價值。(圖/文 胡曉靜、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