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研究人員總是希望快速發表他們的研究,于是開放獲取、預印本等形式大受歡迎,但同時他們也期望看到有質量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水貨論文浪費時間,于是同行評審依然是學界主流。這種期望的背后隱含的邏輯是:最好有人來幫我把關學術質量。要做到這一點,學界大部分人應該既是發表者,也是評審者,兩者互相促進,互相保障。但是現狀是,太多科學家不太想承擔后一種角色,而堆積如山的待審手稿卻一直在增加,那要如何實現既要又要呢?
圖源:pixabay.com
期刊編輯、同時也是生態學家 Haseeb Irfanullah 認為,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反思同行評審目前面臨的各種問題。
反思一:作者與審稿人,學術界的“雙面人”
每個審稿人都是作者,每位作者也可能是審稿人。然而,角色切換時,學者們卻像得了“人格分裂”。作為審稿人,他們拿著放大鏡雞蛋里挑骨頭,動輒要求“重做實驗”或“補十篇文獻”;輪到自己當作者,面對類似評論卻暴跳如雷,抱怨“審稿人吹毛求疵”。這很像著名的交通笑話:走路時嫌開車的橫沖直撞,開車時嫌路人不守交規,隨時口吐芬芳。
反思二:審稿人疲勞,學術界的“隱形罷工”
但是這種雙面人的角色并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去承擔,原因很簡單:每個人的主要精力必然都放在自己的研究上,包括自己的研究興趣、職業發展、經濟回報都捆在這里了,而去給別人審稿能獲得的回報完全不成比例。
期刊論文如洪水般涌來,每年都必然有數百萬審稿人收到大量審稿邀請。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壓根不回復這些郵件,許多期刊編輯都有感覺,拒絕審稿邀請的比例越來越高,甚至連剛在期刊上發表論文的作者也不例外。審稿不再是“善因善果”的學術回饋,而成了“誰愛干誰干”的苦差事。即便勉強答應,也是拖延成風:作者曾親眼目睹10位審稿人一兩個月都不回復到底干不干,而后來接受邀請的審稿人則半年審不完一篇手稿。與此同時,太多作者則在抱怨發一篇論文的時間動輒以年計算!
反思三:合規至上,而非學術協作
而即便審稿人給出了第一輪評審意見后,經常發生的是他拒絕審閱按照他的意見修改后的稿件——無奈的編輯只好再次尋找新的審稿人,新審稿人初來乍到,往往提出一堆與首輪無關的新意見,甚至直接斃掉修改稿,哪怕作者已逐條回應了所有要求。而第二位也同樣振振有詞:若第二輪只是核查是否按照第一輪的意見做出了修改,這點活編輯自己不就能干?
說白了,期刊如今像工廠流水線,評審成了“蓋章認證”,忘了改進論文、推動學科的初心。如此操作,作者心寒,審稿人費力,學術何益?
反思四:無償審稿,學術看門人還是免費苦力?
在出版鏈條中,編輯、期刊、出版商都有錢賺,唯獨審稿人“兩袖清風”,不拿一分錢報酬。有人提議給審稿人付費,卻被出版商嗤之以鼻:一來支付報酬會推高成本;二來擔心收費評審會產生“利益沖突”。然而,作者掏腰包付論文處理費(APC),機構砸錢買期刊訪問權,編輯拿著薪水做最終裁決,這些“金錢交易”怎么就不算利益沖突?唯獨審稿人,被塑造成無需報酬的“學術超人”,靠徽章、證書或“免費讀論文”打發。如此“雙標”,難怪審稿人越來越不買賬。
圖源:pixabay.com
反思五:評審傲慢,研究心血被誰輕視?
一篇論文,從構思到投稿,耗費研究團隊數年心血,凝聚無數修改與討論。然而,幾位素未謀面的“同行專家”,僅憑幾頁稿件,就有權斷定它是否達到了發表的標準,這是否合理呢?這種制度安排,非常類似“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夠專業的評審會低估研究團隊的努力,也打擊了作者的學術熱情。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審稿人的權力有點大了。
反思六:權力很大,責任很小
審稿人在決定手稿是否能發表上擁有很大的發言權,然而當論文因造假或錯誤被撤稿,作者名譽掃地,編輯飽受質疑,出版商忙著公關,審稿人卻可以置身事外,無人問責。匿名評審制度讓他們如隱形人,即便開放評審漸成趨勢,也鮮見審稿人因失誤被點名。當然,如前述所說,審稿人沒有經濟報酬,任務也很繁重,出了問題也可以被視為某種“權責對應”?
反思七:同行評審,還很重要嗎?
同行評審被奉為學術質量的“金標準”,但它的價值真有那么高嗎?在職業晉升和資助評審中,審稿貢獻幾乎不被認可;出版商也從不推動其價值被承認。更諷刺的是,預印本等未經評審的文獻照樣被引用,甚至被資助機構接受——如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MGF)就在2024年宣布,該機構資助的論文必須以預印本形式公開,同時不再報銷出版費。出錢的人都認為論文根本用不著人把關,“外人”就更不用操心了?
反思八:打破常規,評審的未來何去何從?
同行評審的“同行”二字,已名不副實。是時候革故鼎新了!兩條路擺在眼前:
路徑一:擁抱AI,告別人工評審
生成式AI(GenAI)已滲透評審流程,輔助審稿人檢查邏輯、數據和語言。2024年,部分期刊已試點AI評審系統,效率提升50%。大膽設想,到2026年,AI或將完全接管評審,徹底解放“免費苦力”。當然,純AI評審可能引發質量爭議,畢竟,學術的靈魂是人的洞見,而非機器的算法。
路徑二:重塑責任鏈,讓發表人和機構自我把關
若AI之路爭議太大,不妨讓研究機構和資助方接棒。設想由機構組建“研究評審委員會”(RRC),對內部稿件進行嚴格評審,合格者附上院長或校長的推薦信,提交期刊。期刊只需輕度編輯,確認稿件符合范圍即可發表。如此,機構為論文質量背書,出了問題也得擔責,就像倫理審查一樣。這不僅提升出版誠信,還能讓評審回歸協作本質。
這種安排應該能夠增強研究和出版的誠信,因為它賦予了主辦機構更多責任。一旦論文發表,主辦機構便會享受諸多好處(例如大學排名和研究經費)。如果研究涉及多家機構,則由第一作者所在機構代表所有合作伙伴進行背書,就像倫理審查一樣。
這種制度并不怕“內部審查”的偏見問題,因為所有的研究成果最終都將公開發表,接受科學家和時間的檢驗。如果整個機構不在乎自己的聲譽,不在乎對自己的影響,那么大可以為所有低質量研究開綠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我們依然可以相信機構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把關的作用,而非一切交給外部審稿人。
對此您怎么看?不妨留言與大家討論。
參考文獻:
[1]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5/04/09/peer-review-has-lost-its-human-face-so-whats-next/
[2]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4/04/11/bmgf-gates-policy-refresh-what-would-success-look-like/
[3]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4/09/20/peer-review-week-2024-ask-the-chef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