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偉
一邊是社交,一邊是學習,如今,技能交換正在成為一些年輕人提升自我、拓寬視野的新方式。年輕人在交換技能時還面臨哪些難點?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青年認為是時間協調困難,難以長期堅持,55.3%的受訪青年覺得是教學能力參差不齊,學不到真技能。
四川德陽的00后陳雨晴有過幾次技能交換的經歷,印象比較深的是和一位日語專業的學生進行交換,“對方教我學日語,我給對方講一些攝影方面的技巧。雙方約定一起打卡,相互督促。”滿分10分,陳雨晴給這段交換經歷打7分,“總體上比較滿意,從對方那里學習到了很多。”
陳雨晴覺得,技能交換比較依賴自主學習能力,如果自主性不強,很可能會中途放棄。“另外,由于學習到的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識,不太系統,感覺更適合興趣交流,而不是專業學習。”
在北京工作的95后林天文覺得,技能交換更適合能迅速上手的、體驗類的技能,比如咖啡拉花、調酒等。林天文之前和一位半職業歌手交換過技能,雙方還約過線下唱歌,對方會講一些發聲的技巧,她覺得體驗很不錯。“對我來說,主要的困難是時間比較難協調,我比較喜歡線下見面交流,但經常出差,時間很難保證。”
“有些人的技能可能還停留在愛好或入門的階段,遠沒有達到能教別人的程度,更多的是經驗分享。”山東青島的95后鳳怡覺得,想要找到一位真正適合的技能交換伙伴比較難,這對雙方的性格、時間、教學意愿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力對等和匹配度很重要。”
調查顯示,年輕人進行技能交換面臨的難點還有:技能匹配效率低,找不到合適的交換對象(53.1%),存在隱私泄露或安全風險(51.6%),專業性強的技能難以通過交換掌握(39.6%),缺乏有效監督,容易陷入付費套路(21.5%)。
陳雨晴認為,想要提高技能交換的效率,要簡單明確地展現自己擁有的技能和想要獲得的技能。“希望平臺能更精準地推送信息,比如按IP地址進行推薦,這樣更有利于同城的伙伴開展線下交流,積極參與。”
為了讓年輕人更順暢地進行技能交換,58.5%的受訪青年希望平臺完善技能匹配的智能推薦,55.6%的受訪青年期待組織更多線下活動,53.9%的受訪青年建議平臺及時進行安全風險提示。其他還有:增強社區互動,促進信任建立(46.6%),打造更專業的技能交換平臺(45.3%),鼓勵代際或不同群體參與(如老年人傳授傳統技藝)(25.0%)。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鵬輝認為,年輕人多是通過線上平臺尋找技能交換對象,這需要平臺擔負起橋梁和監督的角色,同時為個人提供反饋的渠道,保障用戶的安全。另外,他鼓勵年輕人走出自己封閉的小圈子,通過技能交換等方式增強與真實的人、真實的社會的連接,比如街道社區等單位可以發布技能交換信息,提供交換的公共空間,讓年輕人在可靠安全的環境下學習技能,結交朋友。
“現在有些城市出現了學術酒吧,在更輕松、更自由的場景下進行知識分享,對年輕人比較有吸引力。”林天文覺得,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很快,不少人都希望能夠學習新的技能,獲取不同方面的信息,如果能組織一些線下活動,讓大家增進對不同行業的了解,拓寬視野,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參與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占40.1%,女性占59.9%;00后占14.5%,95后占28.2%,90后占39.4%,85后占17.9%;在校學生占14.3%,職場人士占82.5%,其他為3.2%。
(應受訪者要求,陳雨晴、林天文、鳳怡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