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偉
“我會攝影,想學粵語”“誰想學編程,教我做幾道美食”……如今,不少年輕人通過交換技能拓寬朋友圈,學習新技能。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2.4%的受訪青年有興趣嘗試與他人交換技能。匯報總結等職場技能以及烹飪、修理等生活技能是受訪青年更希望交換到的技能。73.9%的受訪青年認為,技能交換會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新方式。
超九成受訪青年有興趣嘗試與他人交換技能
在北京工作的95后林天文在社交平臺刷到技能交換的帖子,覺得很有趣,后來,她也嘗試發帖子與人交換技能,得到了很多積極的反饋。“我遇到了一位半職業的歌手,歌唱得很好,英語也比較好。我們就像交朋友一樣,線下約了頓飯,相處得很愉快。她會教我發聲的方法和技巧,也希望在下次演出時,我能幫她或教她化個妝。后來我還和幾個朋友到現場看了她的演出,氛圍很不錯。”
調查顯示,92.4%的受訪青年有興趣嘗試與他人交換技能。
“我希望交換到日語學習相關的技能。”四川德陽的00后陳雨晴在社交平臺發帖之后,匹配到兩三位合適的人選。“我們是以自學為主,如果遇到疑問,再由對方進行解答。對方希望從我這兒學習攝影、繪畫等方面的技能,所以會拍一些照片發給我,我會根據照片講一些構圖、參數等跟攝影相關的知識。而我在學日語過程中遇到不會的知識點時,也能從對方那里獲得比較詳盡的解答。”
哪些是年輕人更想交換到的技能?調查顯示,數據分析、匯報總結等職場技能(54.7%)、烹飪、修理等生活技能(52.6%)排在前兩位,獲選率均超過半數。此外,47.2%的受訪青年希望交換筆試面試等應試技巧,40.8%的受訪青年希望交換運動健身等技能。其他還有:AI應用等人機協同技能(38.4%),攝影繪畫音樂等藝術類技能(31.8%),外語、方言等語言類技能(22.2%)。
湖北武漢的95后程序員蔡子康想要交換生活方面的技能,在找到技能交換對象后,他跟著對方學習了幾道拿手菜。蔡子康覺得,現在比較火的技能,要么是與AI相關的,比如AI繪畫、AI寫作之類的,要么是適合發展副業的,比如自媒體運營、編程等與職業發展相關的。還有一類是學校不會教,但卻很實用的技能,比如去別人家做客有哪些禮儀、如何規劃生活等,他感覺,如果能獲得這些方面的指導或提醒,在生活中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55.9%的受訪青年認為技能交換能拓寬社交圈
“在我看來,技能交換是一種互助。”林天文說,社會上雖然有各種學習班,但費用比較貴,學習成本很高。通過互相交換的方式,能夠低成本體驗新事物,獲取新技能,在打發時間的同時,也讓生活更有意義。
陳雨晴覺得,基于互聯網的便捷性和隱私性,技能交換讓一些“社恐”的人,也愿意嘗試去與別人進行交流,因為都是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領域,所以相處起來會更輕松。另外,當下各方面發展都很快,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大家都希望不斷學習新技能,跟上時代發展,提升競爭力。
年輕人為何樂于進行技能交換?調查顯示,55.9%的受訪青年認為能拓寬社交圈,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52.4%的受訪青年是為了保持學習狀態,跟上社會發展,50.3%的受訪青年覺得把技能傳遞給別人,有成就感,46.2%的受訪青年認為這是一種靈活的學習方式,時間自由。
其他還有:能實現互惠互利,資源共享(43.0%),能低成本學習新技能(38.4%),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23.1%),興趣驅動,培養新的愛好(18.1%)。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鵬輝認為,年輕人樂于交換技能,一是與“技多不壓身”“求人不如求己”等觀念有關,人們總希望能學習到新知識、新技能;二是技能交換具有低成本和時間靈活的特點,時間形式由雙方約定即可,而且退出成本低,不想學隨時可以退出。“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年輕人在進行技能交換時,并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學習,也會基于個人興趣愛好形成新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同于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彼此平等的,更容易使雙方在技能交換的過程中獲得情感滿足,因而具有比較濃厚的社交屬性。”
調查顯示,73.9%的受訪青年認為技能交換會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新方式。進一步分析發現,00后受訪者對此認可度更高,為81.4%,其次是95后(79.1%)。
“技能交換的時候,我是以交朋友的心態去相處的,而不只是局限在學習某項技能上。”林天文覺得,現在雖然不少年輕人是單身或獨居狀態,但對社交也同樣渴望,希望能找到同頻的人一起交流。技能交換讓大家能以低成本的方式精準篩選到跟自己有共同興趣,至少是樂于探索新事物的人,在相互提升的同時,也能互相陪伴。“而且有了共同的需求和目標,也更容易進一步接觸,在不斷相處中成為朋友。”
參與此次調查的受訪者,男性占40.1%,女性占59.9%;00后占14.5%,95后占28.2%,90后占39.4%,85后占17.9%;在校學生占14.3%,職場人士占82.5%,其他為3.2%。
(應受訪者要求,林天文、陳雨晴、蔡子康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