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魏其濛
今年3月初,在歐洲留學的90后青年王遠洋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對方自稱是中國駐當地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且來電號碼與大使館官網上的號碼一致。對方稱王遠洋被卷入了一起大型跨國金融詐騙洗黑錢案件,并提示他盡快聯系公安機關澄清。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王遠洋被巨大的精神壓力所籠罩。為了擺脫莫須有的指控,他接受“警方”的24小時視頻監控,在“保密令”上簽字,為了“取保候審”,他先后向對方提供的多個賬戶共轉賬68萬余元。4月15日,他前往大使館向工作人員求助,確信自己遭遇了電信詐騙;4月19日,他委托在國內的家人前往公安機關報案,警方已經立案。
在國內社交網絡平臺上,王遠洋看到,從今年年初至今,有多位海外中國留學生遭遇了同樣套路的詐騙。反思中的王遠洋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想起來,詐騙熟練掌握精神控制話術,利用了留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狀態、信息差。雖然過程中我一直充滿疑竇,但在極度的精神高壓下,還是掉進了對方布下的陷阱中。”
陷阱
騙局從那一通來自“大使館”的電話開始。3月3日是周一,當天11時許,王遠洋在手機上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報出了他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并稱上海浦東公安要求他主動與警方聯系,因為他可能涉嫌一起跨國詐騙洗黑錢案件。
起初,王遠洋覺得這個消息“特別扯”,正準備掛電話,對方鎮定地說:“你要是不相信的話,可以來我們大使館看一看,也可以去官網驗證電話號碼。”王遠洋上網搜索,來電顯示號碼確實與大使館官網公布的一致。十幾分鐘后,正猶豫要不要出門去大使館驗證的他接到了第二通電話。經事后驗證,來電顯示號碼與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官網所列的一致。
王遠洋說:“現在回想起來,留學這幾年,我曾接到好幾個一聽就是詐騙的陌生號碼、奇怪口音的來電。但這兩通電話號碼無誤,說話口吻符合我對公職人員的印象,還讓我覺得,不可能有這么簡單就能證偽的騙局。”
在3月3日來自“浦東公安”的電話中,對方自稱民警“高軍”,并報出了警號。正當王遠洋一頭霧水、著急上火地想要搞清楚狀況的時候,“高軍”引導他在電腦上安裝視頻通話軟件Skype,并撥來電話。王遠洋看到,對方是一個穿著藍色短袖警服的年輕男子。接著,“高軍”使用另一個Skype賬號再次來電,但關掉了自己的視頻顯示。
“高軍”在這通電話中解釋了王遠洋“涉嫌跨國金融詐騙洗黑錢案”的情況:主犯“劉聰”曾是國內某銀行的高管,后來調動到歐洲工作,從事洗錢;“劉聰”于今年2月搭乘飛機回國,在上海海關被發現隨身攜帶數百張銀行卡,被上海警方逮捕,而其中一張涉案的銀行卡就是王遠洋的,銀行卡流水顯示,該卡從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有數十筆大額轉賬收入和支出。
“高軍”稱,警方經審訊“劉聰”得知,王遠洋主動向“劉聰”提供銀行卡和個人信息,間接參與洗錢;與這張銀行卡相關的受害者有16人,其中一位貴州的老人朱某還因此跳樓自殺,朱某的家屬正披麻戴孝地在公安局門口鬧事,而王遠洋則在此前收受了108萬元好處費。
電話期間,“高軍”給王遠洋發來一份“上海市專案指揮中心”的文件,文件上有“劉聰”及其團伙被警方抓獲的現場照片,以及涉案的大量身份證、銀行卡照片。高軍還出示了受害者朱某的“死亡證明書”。
急于向“警方”澄清的王遠洋,說明自己并未在上海的銀行開戶,一定是個人信息泄露了。“高軍”則表示,警方雖然愿意相信他,但目前沒有對他有利的實際證據,現在必須由王遠洋簽署“國家保密局保密令”,寫下“自清自白報告書”,警方下一步會繼續審訊“劉聰”,并前往銀行調查,其間王遠洋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案件情況。
牢籠
在3月3日的這通Skype視頻通話中,“高軍”嚴肅地告知王遠洋,警方要求,這通視頻24小時不能掛斷,除了睡覺時間外,王遠洋必須每2小時向警方“報備”,如果外出,要詳細說明外出理由和外出、回家的時間;他還要求王遠洋在手機上刪除小紅書等社交App。表示如果不照做,辦案方向很可能對他不利,最壞的后果是,王遠洋會被引渡回國,面臨至少幾個月的審查,在檔案上留下污點。
王遠洋照做了。他告訴記者,正是因為這一個多月的視頻監控“牢籠”,讓他承受了精神高壓,一步步被詐騙分子控制,即使心里疑竇叢生,多次懷疑自己遭遇了詐騙,仍然不敢向官方機構、親友求助。
如今回想起來,王遠洋覺得詐騙分子一直讓他在情緒上“坐過山車”:“他們利用我擔心自己前程的心理,以及對洗錢案中受害者的同情心,一會兒演戲嚇我,一會兒又讓我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還時不時關心一下我的生活。在精神高度緊張焦慮的時候,我的理智讓步了。”
3月10日,詐騙“劇本”走向了“轉賬”這一幕。當天,“高軍”突然給王遠洋發來“刑事拘捕令”“強制性資產凍結執行書”“取保候審決定書”,文件上蓋有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公章”,以及“檢察官袁國霞”“書記官高天立”的姓名章。“高軍”在告訴王遠洋,自己為他向“檢察官袁國霞”爭取到取保候審的機會,保證金是“好處費”的一半,即54萬元人民幣,案件辦完后,這筆費用會立刻退回。
接下來的一個月,“高軍”“檢察官袁國霞”“書記官高天立”等人多次給王遠洋打來電話,以支付“保證金”“庭審費”等為由,先后數次要求向“香港廉政公署”相關負責人等的銀行卡號轉賬。詐騙分子引導他找借口向父母、同學借錢,并以關心的口吻,囑咐他留好生活費。期間,對方以“確認銀行賬戶沒問題”的理由,將他轉出的一筆7.5萬元款項轉回,數天后又要求他重新轉出款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王遠洋提供的網上銀行轉賬記錄上看到,3月12日,他向中國香港某銀行的賬戶轉賬港幣19萬余元;3月27日,向前述賬戶轉賬歐元1.7萬元;4月8日,向中國境內某銀行的賬戶轉賬人民幣19.9萬元,4月9日,分兩次向中國境內某銀行的兩個賬戶轉賬人民幣4萬元、5萬元。
經事后計算,加上數筆“手續費”,王遠洋共從自己的賬戶轉出人民幣68萬余元。
讓王遠洋進一步懷疑自己被詐騙、想要向外界求助的,是4月13日來自“金融監管科民警陳科長”的電話。“陳科長”告訴他,目前取保候審的手續還未辦好,需要他用個人賬戶再轉賬14萬元,而這與“高軍”“袁國霞”此前承諾的“警方會墊付保證金14萬元”不符。王遠洋再三追問,“陳科長”都以訓斥的口吻避開了正面回答。
于是,王遠洋冒著違反“保密令”的風險,出門找一位朋友商討。在朋友的幫助下,4月15日,他聯系到國內一位兼任律師的刑法學教授,傾訴了自己的遭遇。“那位教授非常直接地告訴我,我肯定是被詐騙了,必須馬上去大使館求助。這個消息簡直是晴天霹靂。”
很快,大使館內負責領事保護業務的工作人員當面告訴王遠洋,他一定是遭到了詐騙。“工作人員立刻說,冒充大使館來電的騙局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大使館的電話只接聽來電,不會主動往外撥出。回家的路上我幾乎精神崩潰,后悔、自責、憤怒等情緒同時涌上來,都快站不住了。”
4月22日,大使館工作人員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確認王遠洋前來告知遭遇詐騙一事,并表示,使館高度重視針對在當地中國公民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多次在使館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小紅書號發布有關領事提醒。記者看到,3月6日,使館領事服務網頁發布了一篇《領事提醒》,告知中國公民謹防以使領館名義實施電信網絡詐騙。
識破騙局的王遠洋不再理會詐騙分子的頻頻來電,聯系了在國內的家人,委托家人報警。4月19日,他的家人向北京市公安機關報警,警方已經立案。派出所民警向他的家人表示,該案涉及金額較大,由于涉案的部分銀行賬戶不在境內,辦案有一定難度。
心情慢慢平復,王遠洋開始反思整個受騙過程。他說:“我并不是完全沒有反詐意識的人,受騙過程中內心也一直有疑問,但出于恐懼、焦慮、僥幸等心理,沒有勇氣向外界求助。留學這幾年,我沒怎么接觸過反詐知識,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撲在學業上,也很少看國內的社會新聞、社交平臺。”
王遠洋回想起3月3日的電話中,“高軍”讓他刪掉的社交App。于是,他很快搜索到一篇講述類似受騙經歷的帖子,那是在美國留學的00后青年李曉峰于4月3日所發的。在帖子留言區,有多位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日本等地的留學生表示自己近期也接到了類似電話,有的已經受騙,損失了財產。
李曉峰用3萬余字的篇幅,詳細記錄了自己從2月14日開始受騙的經歷。騙局同樣包括冒充使領館和公檢法人員來電、精神控制、24小時視頻監控,只是涉案緣由、借款理由等都針對李曉峰“量身定制”。在識破騙局前,李曉峰共向詐騙分子轉賬人民幣67.5萬元。3月下旬,李曉峰到當地領事館陳述了事情經過,并向當地警方報案,又委托在國內的父母向公安機關報案。
李曉峰在帖子中寫道:“我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后,發現置頂的第一條就描述了我遭遇的這類詐騙。反詐中心提醒海外公民:使領館不會打來電話告知您的身份信息被冒用,不會將電話轉接至內地公安局!我的難受和自責涌了上來,置頂已經是去年12月30日了,早有太多像我這樣的受害者。”
帖子發出后,李曉峰收到了一些寬慰的留言,也有人嘲諷他“怎么這么蠢啊”“笑死,錢太多人太傻”等。他在帖子的末尾補充道:“說看到這些不難受,那是假的。但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強大,被嘲笑、被攻擊,我不在乎。我的經歷一定會讓許多看到的人有所收獲,更深刻理解‘詐騙’二字的含義。只要你看見我的經歷,騙子或許就少騙到哪怕一塊錢。”
(應受訪者要求,王遠洋、李曉峰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