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湖南郴州西河沿岸,千畝荷塘新綠初綻,黛瓦白墻的村落與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游客們沿著蜿蜒步道品味魚粉鮮香,用鏡頭定格詩意田園……這幅生機勃勃的鄉村圖景背后,是郴州立足資源稟賦、深耕特色產業的生動實踐。
郴州西河風光帶。蘇仙區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蘇仙區棲鳳渡鎮瓦灶村,“一碗魚粉撬動億元產業”的故事正在續寫新篇。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棲鳳渡魚粉制作技藝的發源地,該村構建起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上游建立生姜、辣椒等原材料種植基地,中游依托湖南鳳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實現標準化生產,下游打造魚粉文化體驗館和荷塘景觀帶等。
“一碗魚粉,成為瓦灶村發展的‘有力杠桿’,也成為村民們的‘致富密碼’,從田間到舌尖的每個環節都能創造價值。”瓦灶村駐村第一書記田國清介紹,2024年,鳳楚食品魚粉產業綜合產值突破3.3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元。
沿西河溯流而上,特色產業如珍珠串聯。村頭村通過“冬種油菜春賞花夏榨油菜籽”的輪作模式,走出一條別具一格的產業發展之路。五蓋山鎮獅子山村的帳篷營地依山而建,曾經閉塞的貧困村如今成為“露營天堂”,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營地服務、特產銷售實現多元增收。
飛天山鎮一家青年創客改造的窯烤面包店,人氣火爆。蘇仙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飛天山鎮,“湘蓮經濟”正綻放異彩。和平村通過成立強村公司,將閑置土地整合成千畝湘蓮基地,形成“夏日賞荷采蓮、秋冬精深加工”的產業鏈。龍灣村憑借毗鄰高椅嶺、瓦窯坪等景區優勢,吸引青年創客改造的窯烤面包店,巧妙融合丹霞地貌元素,帶火整條古街的庭院經濟。
蘇仙區的鄉村振興密碼,藏在“因地制宜”的智慧中。當地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每個村莊都能找到專屬發展路徑。目前蘇仙區已形成22家星級農莊矩陣,75%以上村莊達到美麗鄉村標準,2024年休閑農業接待游客191.3萬人次,創收5.97億元。
“我們正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升級。”蘇仙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振宇表示,依托區內5個4A級景區、丹霞地貌、森林溫泉、西河沿線風光等優勢旅游資源,全區將持續完善“農旅融合”生態圈。
隨著舉辦湖南旅游發展大會效應持續釋放,青年創客返鄉潮、社會資本下鄉熱方興未艾,一幅“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奔頭”的振興畫卷正在郴州大地徐徐展開。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