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這一誕生于八百萬年前的活化石,早已超越生物學意義,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與共情的圖騰。從成都平原的竹林到全球數字原住民的屏幕,熊貓IP正經歷著類似迪士尼“米老鼠法則”般的IP進化——當一種文化符號能夠跨越三代人的記憶,它便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回望全球文創史,日本熊本熊的縣域振興、芬蘭姆明的北歐敘事、荷蘭米菲兔的極簡美學,無不印證著地域文化符號的全球化可能。而熊貓IP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同時承載著東方哲學的“和”智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態兆示與隱喻。當前,“熊貓+”設計語言正在全球性的米蘭設計周、倫敦時裝周引發“新視覺東方”風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熊貓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擔當著獨特的角色,它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橋梁。
4月22日,“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成果發布會圓滿舉辦,五大獎項和三個特別獎項的最佳及優秀作品在現場悉數頒出。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鼓勵參賽者以熊貓IP為核心進行創意表達和藝術重構,廣泛征集國內外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大賽共收到來自全球的1.3萬余件參賽作品,還吸引了好萊塢精英、紅點獎得主等優秀從業者同臺競技,一批具有時代性、國際性和創新性的優秀作品應運而生。
一件優秀的熊貓文創作品,關鍵在于充分挖掘熊貓IP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這就需要結合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當代創意相融合。通過創意與技術的結合,熊貓IP的挖掘能夠超越傳統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全球吸引力和文化深度的藝術形式,不僅為熊貓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路徑,也為全球文化交流打開全新視野。
參照英國BBC《神探夏洛克》對維多利亞時代IP的現代重構,“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同樣完成了傳統符號的創造性轉化。大賽參賽作品如《羽翼熊貓》雕塑將全身幻化出羽毛的熊貓與賽博格美學并置,《竹韻》數字水墨動畫讓徐渭筆意邂逅Unity引擎。如同盧浮宮用《蒙娜麗莎:越界視野》VR展重構藝術感知,成都神番&奇影動畫團隊開發的“熊貓元宇宙”項目通過實時渲染技術,使游客可以在青城山虛境中與唐代《簪花仕女圖》里的熊貓嬉戲。通過技術,熊貓文化進入了一個多感官互動的數字時空,打破了文化傳遞的傳統束縛,使其以新的面貌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
目前,成都熊貓文創產業已形成“實體產品-數字內容-體驗經濟”三維矩陣。在發展過程中,成都熊貓文創產業不僅注重藝術創作的精神延續,也結合數字化轉型推動文化消費升級,成為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產業生態。在這方面,“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是熊貓文創產業深化發展的重要契機。大賽的作品展示了熊貓這一文化符號在現代社會中的多樣表現形式,既注重傳統藝術的傳承,也融合了數字化技術與現代設計,推動了熊貓文創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在產業轉化的前景上,大部分參賽作品可以作為成熟產品,進入到生產和消費體系,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創衍生品。
例如,大賽中的雕塑、數字藝術作品等可以轉化為文創商品,如熊貓主題的工藝品、家居裝飾品、數字藝術收藏等,滿足市場對于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正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言:“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熊貓文創的終極使命,或許就是讓成都這座千年古城,以毛茸茸的觸角感知未來,用竹葉狀的密碼編譯21世紀的東方文明。同時,隨著熊貓文創的產業化發展,熊貓IP將從一個單純的文化符號延伸為一個涵蓋多個產業的綜合經濟體,成為推動成都文創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傅榆翔(國際跨界藝術家、雕塑家、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評審委員會聯合主席、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吳雅婷 本報資料圖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