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由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大家都知道特朗普遲早會慫,但還是沒想到,竟然會慫得這么快。從4月9日開始加征關稅,然后不斷加碼,不斷叫囂,到現在滿打滿算還不到半個月。然后根據特朗普最新的表態,美國準備認慫了。
特朗普親自表態如下:
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將由當前145%的水平“大幅”下降,關稅也不會降到零。中國將對最終的關稅稅率非常滿意。特朗普并表示,盡管對美聯儲未能更快地降低利率感到沮喪,但無意解雇鮑威爾。
美國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這個倒是想到了,但是萬萬沒想到,居然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了。我之前給出的時間是最多會堅持3~6個月,最長是6個月。現在看來已經是嚴重的高估了美國的承受水平。
理論上來說,美國堅持不了多久,這個是大家的預期之內的,因為美國沒有其他的選擇,也就是之前搞的供應鏈重組和產業鏈轉移,本質上都失敗了,而突然把關稅加高到100%以上,這種做法,明面上來看就是要切斷中美的經貿往來,但是美國的商品需求是剛性的,在沒有找到替代的供應方時,最后能扛多長時間,就是由他的商品庫存和通脹惡化程度所決定的。
如果據此反過來推算,那么這個通脹惡化的時間,可能是需要3~6個月,但現在來看,特朗普的經貿團隊,可能對此并沒有經過嚴謹的測算,否則不會搞了半個月就舉了白旗。
特朗普這個認慫的態度,跟半個月之前不斷進行關稅加碼的囂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大概就是典型的極限施壓的打法,而不是什么經過嚴謹測算之后的計劃。現在主要不確定的事情,可能就是要怎么進行協調,來結束這場荒唐的關稅戰。
像現在這種情況,后面即便是展開談判,可能也會存在一些變數。尤其是特朗普預期達不到的時候,不排除他可能又會威脅將關稅戰繼續進行下去,這個事情可以參考他在調停俄烏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當然特朗普把這個事情可能也想得過于簡單了,就跟俄烏沖突一樣。這個我在前兩天說過,關稅戰你一旦挑起來之后,后面要怎么結束,可能就不是美國說了算的。
如果你單純的要回到關稅之前的水平,那恐怕還需要付出一些代價才行,不然的話,國際上的經貿往來,在這樣反反復復的折騰中還怎么進行呢?
所以這個時候,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我們如何來把握這樣一個機會,要不要給他一點深刻的教訓。
因為正如我周一長文章里所說的,在趨勢既定的情況下,關稅戰只不過是這個趨勢里面的一個小節奏而已,他可能加劇了趨勢的發展,但它絕不可能終結趨勢的繼續。
關稅戰開始之后,把美國這種脫鉤戰略進行了一個加速的推進,如果接下來,即便是達成一個全方位的貿易協議,但是要認為這是中美關系的全面反轉,那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做好了這樣的準備,那么在后面的關稅談判中,可能就不會輕易對美妥協。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關稅會大幅下降,但是也不會歸零。實際上美國現在對其他國家也加了10%的基礎關稅。最后美國很有可能會將關稅的規模調高到20%~40%的水平,這可能也是美國一開始所設定的一個基礎目標。正所謂漫天喊價就地還錢,把預期拉高到145%之后,即便40%可能也是市場各方所能接受的水平。
甚至退一步來說,將來在俄烏沖突的協調中,如果美國與歐洲和俄羅斯就東歐的勢力范圍重新劃分達成了新的協議。那之后美國確實是有可能與我們在貿易方面達成一個全方位協議的。但即便如此,那也只可能是美國在無法硬脫鉤的情況下,選擇了軟脫鉤來給自己托底。
這個軟脫鉤,就是我之前說過的,通過rcep和印太經濟框架中重合的日韓澳新和東盟國家,作為主要的轉口國,來替代大部分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
但是一旦真的將硬脫鉤方案轉向托底的軟脫鉤方案,那時中美之間所達成的全面貿易協議安排,就可以理解為是為某種潛在的重大沖突,所做的托底。
我們看中美之間目前的這種態勢,從特朗普第1任期到拜登任期,再到特朗普的第2任期,近10年的時間,一直是在逐步惡化,并沒有任何反轉的跡象,這個才是我們認識中美關系的基礎。
其實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附加動作,包括升級芯片管控,包括對中國的貨輪加征附加費,這些比起大規模的加征關稅,可能更加惡劣,也更不好應對。
現在這種關稅戰的反復,依然只是趨勢發展過程中的節奏變化而已。以特朗普多變的風格來看,他隨時有可能會挑起下一個沖突點。他帶給我們唯一的啟示,就是要做一個合格的對手,需要在第一時間,就給他強力的反擊,不然他就會變本加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