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破解補能焦慮的關鍵路徑,超快充技術已成為行業競逐的焦點。
近期,比亞迪、華為等企業紛紛加碼兆瓦級超充賽道,一場圍繞補能效率的革命正在悄然掀起。華為公司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透露,華為不僅在乘用車領域布局超充技術,還計劃將其推廣至商用車領域,預計在2025年內推出超30款基于4C超充技術的合作重卡車型。這一系列舉措,有望助力電動重卡從封閉場景走向全場景運營,推動電動重卡補能體驗向“油電同速”目標大步邁進。
01
突破重卡全面電動化瓶頸
近年來,在政策驅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我國重卡電動化進程不斷加快。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重卡累計銷量超8.2萬輛,同比增長139.4%,市場滲透率達13.6%。其中,純電車型占據主導地位,占比高達94%。
從實際應用場景來看,純電重卡在封閉或短途高頻運輸場景中展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但續駛里程短、充電耗時長等問題,嚴重制約其在中長途運輸等更廣泛場景的應用。
為突破這些瓶頸,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聚焦技術創新,并通過增加電池容量來提升車輛續駛里程。然而,對于中長途純電重卡而言,僅增加電池容量并非最優方案。商用車行業專家任詩發強調,單純擴增電池容量,雖能提升續駛里程,但會壓縮車輛有效載荷,增加購車成本和補能時長。而超快充技術的出現,有望打破“以電量換續駛里程”的困局,為電動重卡邁向全場景運營掃除關鍵障礙。
業內普遍認為,超快充技術尤其是兆瓦級超充技術在重卡領域應用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能大幅提升補能便捷性和運營經濟性。
一方面,當前大部分電動重卡的充電功率在150~350kW之間,單次充電時長往往需要1個小時甚至更久,與柴油重卡補能速度相比差距明顯。超快充技術則能大幅提升充電效率,以華為推出的兆瓦級充電產品為例,其充電倍率為4C,最大充電電流2400A,最大功率達1.5兆瓦,可實現每分鐘補電20kWh,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一次完整充電,補能效率接近燃油車水平,能有效提升車輛運營效率,消除用戶補能焦慮;另一方面,超快充技術支持電池“少裝勤充”,既能降低電池和車輛購置成本,又能減少對車輛有效載荷的影響,從而提升運營收益。部分物流企業的試點數據顯示,搭載超快充技術的電動重卡在港口至城際干線場景中,日均運營里程突破600公里,單位運輸成本較柴油車下降15%。
02
超快充技術布局加速推進
當前,業界對超快充技術在重卡場景的落地普遍寄予厚望,認為其是推動重卡全面電動化的關鍵驅動力。因此,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產業鏈企業,均在加速布局超快充技術,兆瓦級超充技術更是成為各方競逐的新熱點。
具體來看,在地方層面,多地積極部署超充設施建設。其中,北京提出創建“充電友好之都”,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建成超充站72座、超充樁597個。根據《北京市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超級充電站建設實施方案》,到2025年底,北京市將建成超充站1000座;深圳、重慶等地也明確超充站建設目標,加入打造“超充之城”行列。深圳于2023年啟動“超充之城”建設,截至2024年8月,累計建成超充站500座。根據規劃,到2030年,當地超充站將增至1000座,完成超充骨干網建設,實現超充比加油更便捷;到2035年,超充站規模達2000座以上,實現超充設施無縫覆蓋。重慶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超充樁4000個以上,并制定一系列保障跟進措施,確保計劃順利完成。此外,海南、廣州等地也提出建設“超充之島”和“超充之都”,加快超充站建設步伐。
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樣看好電動重卡超快充技術的巨大潛力。2023年年底,巨灣技研發布全球首款用于電動重卡的超快充電池,電量從0%至80%的充電時間僅需15分鐘。同時,巨灣技研還與西部智聯展開戰略合作,為超高壓在商用車領域的落地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今年3月,比亞迪發布“兆瓦閃充計劃”,推出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閃充終端系統,并計劃在全國建設4000多座兆瓦閃充站,覆蓋高速路網和核心城市,為電動重卡提供高效補能服務;另外,寧德時代天行系列商用車電池和弗迪動力商用車刀片電池,均已推出支持4C及以上的快充版本;華為則針對不同充電倍率的電動重卡,提供雙槍同充、雙超同充及雙兆同充等多種方案。目前,華為超充已在山東、廣西、天津等地的礦山及港口作業場景,以及新疆、云南、湖南等地的物流干線場景中部署應用;盛弘近期發布的天璣Ultra 1.6MW重卡超充解決方案,實現兆瓦級以上重卡超充場站“一站一堆一共享,多車同充無憂”,該方案可通過“1+2”組合靈活搭配,滿足全場景、全車型的實際需求。
此外,以歐洲為主的海外國家與地區也將目光聚焦于兆瓦級充電重卡,并且以超快充作為充電基礎設施新質生產力進行商用化部署。與此同時,戴姆勒卡車、曼恩商用車等跨國商用車企業相繼推出支持超快充技術的電動重卡車型。例如,梅賽德斯-奔馳eActros 600純電長途重卡支持MCS兆瓦級充電技術,顯著增強電動重卡在長途公路運輸領域的實用性。
03
超充落地是系統性工程
盡管超快充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并有望帶動重卡電動化滲透率快速增長,但要實現超快充技術大范圍普及,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業內人士看來,技術瓶頸是亟待攻克的首要難題。兆瓦級等超快充技術對電池材料、熱管理系統、電網負荷均有極高要求。目前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在4C超充條件下,循環壽命可能會縮減20%,而更耐高壓的固態電池尚未實現商用化。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存在較大缺口。目前,我國現有商用車專用充電樁不足2萬個,其中超充樁占比不到5%,且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建設單座超充站成本高達300萬元,兆瓦級超充站需投入超500萬元,還需配套建設儲能系統以緩解電網沖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布局積極性。
此外,標準體系缺失也是一大制約因素。目前,超充接口協議、電網接入規范、安全監管規則等行業標準仍處于空白期,跨品牌兼容性問題可能導致市場“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
正如侯金龍所言,要實現對大容量電池的快速補能,兆瓦級超快充技術和廣泛覆蓋的兆瓦超充網絡缺一不可。超快充技術的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動力電池企業、充電運營商和電網企業等多方緊密合作、共同發力。只有當技術突破、政策支持與商業創新形成合力,電動重卡才能突破現有補能困境,進一步挖掘更多場景的應用潛力。
文:李亞楠 編輯:孫偉川 版式:王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